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20年代“纯诗理论”始终处于悲剧性境地,追求与背离共存,它永远无法超越自身。将中国20年代纯诗理论与西方纯诗理论进行比较,体察二的内在冲撞,探究其深层原因可获得最大视角上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复杂性,与英美新批评强调的文学结构原则——“反讽”——有异曲同工之处。“隐”和“反讽”的出现都代表了中西文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提出了近似的要求。然而,“隐”更注重“文外之重旨”,即文字的含蓄带给文学的深层意义,而“反讽”更注重语言学层面上的结构原则。本文即旨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管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在文学发展史现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几首极富代表性的湘灵诗表明:鲁迅对“力”的认知与阐释显然是多面性的。纵然鲁迅对现实中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持保留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场域主张“撄人心”的文学观,他充分肯定了屈原诗作“撄人心”的潜质。鲁迅的湘灵诗将楚辞传统中的香草美人形象巧妙改造成能够承载现代情感的意象,以此烘托、反衬强力制暴的必要性,成为鲁迅所作“湘灵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他改变了传统屈骚抒情模式中神祇形象的轻灵柔婉之美,取而代之的是女斗士与反动势力强势对抗所绽放的崇高美与力量美。鲁迅以革命家的行动辅以文学家的回心,以狂暴之力再造远古神祇,以此抵抗传统屈原诗赋中文学无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和散文的结合,凝练灵巧,富有情韵。这些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也备受教材编写者的青睐和宠爱。优秀的散文诗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曹丕、谢脁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诗人的纯诗追求,曾刻意尝试了“戏剧化”之路。他们利用事物间存在的“悖反”因素,制造“戏剧化”的表现空间;他们用虚拟的“场景”还原事物的本质特征、构筑诗情;他们借助对话、独白、梦境,形成具有强烈戏剧性的诗意的组织。对中国纯诗而言,“戏剧化”实际上体现为一种间离生命经验的操作策略,这是中国纯诗探索将生命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9.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诗词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型的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诗家语”,通过诵读、借助想象深层剖析诗词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之美。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拉祜族民间诗歌记录了整个拉祜民族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张扬人性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旨趣三个方面。拉祜族民间诗歌为研究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文学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建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新诗名家,大都有着深厚的古典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这些新诗名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现身说法,坦承自己新诗创作与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另一种是虽未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古典诗学的纵向师承,但其新诗创作得力于古典诗学之处仍斑斑可见。关注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对于打通中国诗歌史、提升新诗创作和理论批评水准、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诗学体系均有补益。  相似文献   

14.
宋人文集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编定,大多数是在作家的身后编成。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诗宋词所以能够臻于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最为精美的形式表现了某些传统文化的母体, 如有的诗词侧重于表现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询, 有的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间的张力, 有的则更多地彰显出民族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诗歌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然而正是这种民族性特征又使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很难真正领略诗歌艺术的魅力,因此,外国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外国文学教学的薄弱环节。针对外国诗歌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教学方法上做大胆的革新,比如开设立体课程,引入双语教学等方式,这些革新可以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外国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唐风》共计十二篇,季札观乐时评价其为"思深忧远",所以《唐风》中也包含着思深忧远的文学特色,在这种文学特色里,表现为作者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分为自我忧患意识和国家忧患意识,在文学语言上主要表现为其特有的厚重,所有的文学特色都和唐地的政治、地理、民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居多,民族儿童诗创作有待加强.民族儿童小说、散文、诗歌生动鲜活地张扬了儿童文学民族性;洋溢着民族地区奇异的风情,同时又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9.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