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全球学理论的先驱者,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全球化问题作过科学预见和深刻论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着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性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只有加大对全球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本质,趋利避害,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胥慕怡 《大学生》2016,(Z1):104-107
刘贞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及特长为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市民社会与全球政治、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联合国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全球学的构建与全球治理》(副主编)、《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专著)、《全球议题(第三版)》(译著)、《国际关系学》(副主编)等。  相似文献   

3.
呼之欲出的网络教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技术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学科建设三个层面 ,讨论了研究和建立网络教育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网络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界定 ,最后以寻找问题的方式 ,探索性地提出了网络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主要的构成部分 ,以期构建网络教育学的学科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在徽学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值得深化之处。徽学的学科性质属于专门史学科中的区域史。徽学研究的对象(即研究的时空范围),大体是北宋末年至民国建立前徽州人在徽州本土和在全国其它地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徽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徽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徽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和理论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徽学研究既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面临重建的全球化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正在产生广泛影响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分析此次危机的根源,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必须依据科学和哲学,建立全球学,认真分析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依靠各主权国家的力量,合理改变国际关系,用全新的系统和机制来管理世界,共同重建全球化世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创者之一,钟敬文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他不仅宏观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而且深入研究了诸如神话学、歌谣学、传说学等分支学科的学理问题。一门学科的成立和发展,学科理论的建设至关重要。钟敬文基于分析中国民间传说作品而抽象概括的传说理论,对中国民间传说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梳理钟敬文所建构的传说学理论,不仅是现代传说学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当前传说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培勇致力于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理论框架以及国民素质学与人学学科及几个学科范畴的关系几个方面为国民素质学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提出了确证的理由.单培勇从学科的视野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努力,大力推进了国民素质领域的深化研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全民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全球正义的内涵、适用框架及其限度等问题,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正义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正义观研究,全球正义问题是在跨国的层面展现的,它不仅具有一般正义问题的共性还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全球正义不仅仅是传统正义在跨国层面的延伸,在全球主权无法成立的条件下,对全球正义的呼唤也是突破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客观诉求,更是对当下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理论应答.  相似文献   

12.
l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表征和揭示了这一历史趋势 ,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历史”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 ,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 ,分析和研究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由此凸现了邓小平理论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 2l世纪 ,邓小平理论仍然充满着青春活力 ,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在 2 1世纪阔步前进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全球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全球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更深层的资本的非领地化、抽象化与集中化。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形式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全球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阶级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存在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今世界形成了"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无产阶级"的对立。第二,边缘化。第三,资本的控制方式趋向隐蔽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全球意识"的产生,但仅仅是"全球意识"是显然不够的,这就要求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根源深处和实践方面无不具有世界性,而"全球意识"的出现多少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实现提供了契机,本文就"全球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及其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从而浅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浪潮引发的全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在既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又不能依靠经济全球化进程消解全球问题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各民族国家利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通过各主权国家进行不断地“对话、商谈和交流”,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以维护和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为第一价值原则,在利益上实行公平地共享与让与,整合出合乎正义与公平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伦理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浪潮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 ,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 ,地球上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另一方面 ,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严重的生存挑战 ,选择和构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 ,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各国教育工作者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詹姆斯·林奇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及全球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从全球化的观点审视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解决,均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并为之行动的全球公民,由此在原有民族国家公民教育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全球公民教育,且对这一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共识。当今发达国家的学者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尽管对此教育的理念还存在争议,且实现这一理念的教育实践不尽一致,但其精神实质则是趋于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Much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 aims to prepare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citizens in a global society. We propose a set of three concepts, drawing on systems theory (Nassehi, Stichweh) and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Butler, Foucault), to think the global which enables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step back from hegemonic discourses and reflect on current practices. Globalization is understood in this approach as referring to: (1) a cognitive shift; (2) expanding relevancy spaces; and (3) new forms of subjectivation. The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rning materials, with an extended look at how globalization is articulated in recent shifts in Holocaus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