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本文主要探讨了使动用法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本质特征及其与词类活用的联系和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中说:“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并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翻译时常常要加“使”或“让”。例如:  相似文献   

3.
一、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里宾语总是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对象,动作行为或变化是主语发出的,而文言文里有时动词后面跟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变化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这就叫做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5.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陈波 《新高考》2008,(12):19-20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则是常见的活用现象,如何快速有效地判定它们十分重要。下面介绍如何快速判定的方法。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后接名词或代词,如果它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8.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9.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0.
赵文建 《语文知识》2001,(10):65-66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深感学生对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识不易掌握。下面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首先,相同之处。第一,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是古汉语中以简驭繁、重意会、富于灵气的特有语言现象。第二,功能变化相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二者都是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这些在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里,实词经常活用。下面仅简要介绍一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几条规律。(一)在意义上不表示实在的动作行为,而是代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动词,活用为名词:在意义上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代表与性质、状态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7.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18.
古诗中形容词使动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歌的语言,较之于言散的语言要复杂得多,但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用言散的语法规律去训释古诗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往往会出现误解。本详细论述了古诗中形容词使动用法同其它语言现象的区别,即: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做前置谓语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表意念被动句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用做一般动词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充当省略了相应动词的状语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充当一般谓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20.
“有”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是以动词或动词短语为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但“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所以“有”字句与一般的动词谓语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