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生活与哲学》摈弃了《哲学常识》注重学科本位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繁琐、偏难等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因素,批判地吸收了《哲学常识》编写体例和课程资源开发上的优点,特别是整合、提炼、升华了《哲学常识》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组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功经验,将高中哲学课程改革推向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刘敏 《成才之路》2009,(20):63-63
一、探究思想政治课的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3.
关于当前哲学课贯彻“教书育人”方针的思考与实践吴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课是我国社会主义理工科学大学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系列课程之一。它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科学人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标,哲学课教学必须正确把握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有机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是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的课程,教材基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实践,系统地进行了理论阐述。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认识本领域普遍规律性常识,但鉴于理论性较强,为避免学习中抽象和枯燥,在教学中需要科学指导。将思维导图模式运用于《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教与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大学教育本课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6.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教育的一门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辩证否定、认识和实践、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基本原理;逐步学会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的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一些问题,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初步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是一门科学,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它是一门基本概念较多的课程。初步统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科学课程是在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变而来的,是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延续和发展。从“常识课程”到“科学课程”,这一提法的改变,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科学思维常识》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充分认识课程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探索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认真反思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科学课程是在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变而来的,是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延续和发展。从“常识课程”到“科学课程”,这一提法的改变,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哲学常识是高中二年级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好哲学常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高中阶段政治课考试的重要内容,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怎样学好高二哲学常识呢?学习它有什么技巧呢?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小学自身和大学教育研究都有强烈的变革需要。小学和大学分别拥有自身的不同形态的知识,需要在博弈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合作,产生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必须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创新。知识管理的关键是通过与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使课程结构、内容发生多样化的适应性变异。大学知识要服从教育实践和小学变革实际的要求,在相互砥砺中发展。大学教师要有行动伦理,甘愿成为研究的工具,与一线教师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大学与小学共建共同愿景,实现课程管理创新和课程领导。选择领军人物,带动团队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2.
国民性是国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高等教育对国民性的重塑自然是责无旁贷。大学教育除了可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增加通识性和人文性,在学习方法、教授方式上立足自主性和实践性外,大学教育更应该通过创设一种自由的氛围,激活师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承担起反思和改善社会生活的责任,培养未来社会优秀公民,为社会的变革与国民性改善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行为上的示范。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学习美国。美国通识教育发展史上有六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改革都有不同的背景、目的、课程设置与要求。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专业主义、宽厚的基础、共同的文化理解都是通识教育中不变的要素。这些要素是通识教育的精髓,它们对于我国纠正大学专业教育弊端、培养学生宽厚知识基础和对社会理解的共同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程意识本质上是内隐于教师个体的动态课程文化观,它主要由教师的课程主体权力意识、课程价值反思意识和课程资源敏感意识构成。不断革新的课程意识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师课程观更新、个性化专业发展和课程实践优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生外语教师新的课程意识的基本途径是:倡导反思性教学,开展叙事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误区,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探索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提出了高校培育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拓展大学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渗透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本位让渡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当代大学实践中,“发展自由”进入话语中心。在理论意义上,大学“发展自由”意味着尊重个体价值、通过环境学习、机会成就自我建构、进化性道德与制度规范;在实践意义上,则表现为精神自主、行动自律、学问自理。而学生作为自我探险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学习场域作为课程等则构成大学“发展自由”的旨趣。  相似文献   

17.
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生的职前专业发展不仅是在教师教育者指导下实现的知识习得、技能演练的人为培育过程,更是在文化浸润、环境熏陶中发生的自然化育过程。当前高师院校采取的三种经典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共同特点是显性化、理性化,其缺,点是无法深入师范生的潜意识层面。高师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师教育资源,是师范生学会教书的一本活教材。高师校园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生态育师机制与文化濡染育师机制化育着师范生。范导、习染、催化、渗透、感召是其教师教育功能实现的独特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活动课程与通常所指的课外活动有着质的区别。活动课程有其自身完善的教学过程,结构,原则,内容及测评标准,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共同,综合的学习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闲暇对人格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其价值尚未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调查显示:大学生闲暇较多,但活动计划性差、层次价值低,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度过闲暇的主要方式.造成此现状,既有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闲暇的作用,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闲暇意识,高校更要从课程、师资、场地设施、校园网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