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晶 《学苑教育》2012,(10):42-4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开始.教学问题的设计能够为学习者预先构建教学思考的框架,培养学习者思维技能的持续发展.尽管与问题化相关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当落实到具体操作,尤其是教学问题的设计的时候,却存在着极大的模糊性与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领域中,支架这一词汇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辅助框架.问题是化学的心脏,同样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化学教学问题,以问题为支架设计教学内容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合思维的培养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借助问题式教学,可以在问题链的探究与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较多不足,需转变教学策略,提升思维逻辑的深度。文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新策略,然后以“凉山如何通过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为核心问题进行案例设计,为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强调把学习者作为教学设计活动的焦点.一切设计活动均围绕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实践而展开。借鉴这一教学思想,高职数学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重新建构新的教学观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为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问题支架式教学是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链,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问题支架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一、围绕学习主体,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定要紧密的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问题支架教学模式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去设计合理明确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在进  相似文献   

9.
联通主义学习是在开放复杂网络环境中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一种学习。cMOOCs教学设计与xMOOCs的教学设计非常不同,主要采用问题支架的方式促进学习者深度交互和联通,但当前对于问题支架促进交互深度规律的研究还十分匮乏。本研究从课程设计者视角出发,运用主题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国内首门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4.0主题学习周中的35个问题支架以及围绕问题支架的278篇博文和786条讨论区回帖数据开展分析,构建了联通主义学习中基于认知参与度的交互深度多层级分析指标,探究了问题支架类型与学习者交互深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情境式、比较式、头脑风暴式、总结反思式和情感态度式五类问题支架中,情境式问题支架更有助于学习者深度交互;学习者基于博客问题支架的交互深度高于论坛问题支架,博客更适用于情境式和总结反思式问题支架,而论坛更适用头脑风暴式支架;问题支架编排应由浅入深、内在联系、螺旋上升,避免学习者交互停留在浅层次。研究对c MOOCs的课程交互深度提升、相关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支架”是一种为学习者搭建的促进其向上发展的平台。在语言教学中,可通过搭建多种“支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3 Nature Lesson 73教学为例,搭建提问导学支架、阅读理解支架、思维导图支架、情境教学支架和内容逻辑支架等,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语言实践,达到提升语言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导向下,如何结合信息加工理论,开展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阐述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从读写重视程度、读写分离现象、读写教学质量入手,分析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为例,围绕借助主题情境支架、设计读写问题支架、搭建写作范例支架、构建学生向导支架、设计观察点评支架五个维度,探讨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亟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具有高级思维技能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体现。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阐述高级思维技能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以发展学生高级思维技能为目标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支架"一词来源于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支架"是形容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而建立起的辅助框架.问题支架是整个化学支架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支架.问题是化学的心脏,并且也是思维的开始,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能够为学生预先构建出一种教学思考框架,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虽然我国与问题相关的化学教学理论非常多,但是真正要对其进行具体化后,尤其是在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时,却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化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思维培养的教学问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应用性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结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探索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问题,设计出识记类问题、聚合思维类问题、发散思维类问题和评价思维类问题,提出运用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问题更加适合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许红云 《学周刊C版》2024,(8):131-133
“问题”教学作为一种积极、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着重探讨了“问题”教学对学生学习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同时,提出了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解题思维.数学解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落实解题教学模式,在模式下通过解题理论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结合函数与导数的一个综合问题,给出本人设计的一个解题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落实新课标下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贾斌 《山东教育》2011,(35):36-37
很多思品老师在备课时,往往苦于没有思路,甚至出现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设计思想品德课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一、知识问题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宏伟目标,这必然引发教育教学的创新行动,而这种行动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紧密相连。知识问题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问题式教学是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文章以民居为情境案例,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式应用—正向迁移”的设计思路,探究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采用问题式教学,构建地理思维链,对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问题意识进行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19.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有效地发问技巧是引起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设计问题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所设计的问题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毅 《教师》2014,(33):36-37
正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维方法、观念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想,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