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校本教师培训"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比较经济的形式之一。然而,教师的专业智慧却很难在"校本"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得到全面成长,它要求教师还必须走出校园,与社会契合。只有以历史的、社会的和未来的眼光来审视"校本教师培训",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只有客观地评价"校本培训"的功能及其局限,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应有功能。任何过分夸大"校本培训"的功能与简单排斥"校本培训"模式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面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正朝着教师自我更新的趋向发展,它要求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扩展、实践智慧的提升、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校本培训理应循着这样的走向迈进。因此,基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现状,我们应对校本培训进一步思考,充分挖掘其潜力,积极寻找对策,让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更趋完善,提高其实施的有效性。一、更新观念意识,寻求校本培训的内在动力1.校长要明确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中,校长只有确立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意识,才能…  相似文献   

3.
优秀教师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更需要培养。为此,要创生"催化"机制,做大"校本培训",做优"校本教研",做强"校本科研"。这样,才能打开教师审视教育的视野,生成教师行走教学的智慧,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和学生共同发展,去超越过去、超越经验、超越积累。一是用机制激活教师。"请名师引领、和同事对话、对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要缩短教师的成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所以,每一位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学习,引导教师走上"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专业化成长道路,提高整体素质,对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校本培训的重要性 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学习上级有关开展校本培训的文件、指示.通过认真的通识培训,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懂得校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参与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5.
刘开文 《中国教师》2009,(Z2):163-163
<正>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智慧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摒弃"工业化"的产品式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师"校本培训"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而富有实效的形式之一。只有把“校本培训”放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校本培训”形式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时,也只有客观地评价“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校本培训”的应有功能。任何过分夸大“校本培训”功能与简单排斥“校本培训”模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教育硕士培养、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及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人手,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新一轮课改的顺利进行,培养具有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就福安一中实施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校本培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裴跃进 《成人教育》2006,(11):55-57
行动研究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情境中,由教育者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的务实反思的研究过程且完全符合以教师为培训主体、以实践研究为培训状态的校本教师培训要求。行动研究只有依托校本教师培训才能逐步发挥、提升、强化其独特的功能与成效,而校本教师培训只有通过行动研究才能真正展示、凸显其与众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放:寻找“校本培训”的外部支持。校本培训“源于学校”“在于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因此,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校本”这个系统必须与“系统外的背景”发生信息的、能量的联系与交换,不然,它必然是僵死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并不是在校本的概念中可以自生自发地产生的,并不是在“老教师带新教师”这种近亲繁殖式的氛围里可以传授出来的。只有把“校本培训”放在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以更广泛的眼光来审视学校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加清醒地看到教师工作的现实基础。只有客观地评价“校本培训”的局限,才能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更应关注课程,开展课程研究。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反思型教师校本培训课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教师教学品牌、创学校办学名牌”为目标,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反思型教师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1.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只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到位了,才能产生内驱力,形成“我要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思想基础。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对…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是教师在复杂的课程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对课程实施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才能。传统校本研训存在简单化、工具化等弊端,只有重构校本研训的范式观,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才能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智慧型的教师。所谓智慧型教师,就是从实际出发,能主动驾驭教育的规律,将自身智慧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为一体,它表现为有深层思考,有价值追求,有人文关怀,有较高的悟性,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教师的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建立自己个人的活的教育哲学,用自己的睿智在细微处启迪学生的心灵。面对新课程,我校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各类课改专题研究与培训,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并且富有实效的校本研究与培训机制,为智慧型教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倡导自我设计,促进自主发展校本研究与…  相似文献   

13.
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所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校本培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真正让每一位教师在校本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常规”原理是存在于校本教师培训内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了“常规”原理,校本教师培训才能避免昙花一现、骤起骤落的弊端,走上一条持续长久的发展轨道;只有体现了“常规”原理,校本教师培训才能避免有名无实、有表无里的现象,进而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素养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学校的发展。目前,教师评价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其原因包括:学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等。本文认为,只有通过组织校本培训等途径,才能有效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工作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获得又依赖于教师不断潜入实践生活的"习得"性学习。研究表明,校本培训是教师实践性学习的很好的形式。构建校本培训文化就是要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渍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要构建校本培训文化必须要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培育反思意识及建构行动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帮魁 《教书育人》2008,(10):29-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并为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实践探索,但仔细审视与反思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校本教研脱离实际、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分离、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两张皮等等.如何改变对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在认识、理解与实施上的误区呢?我在近两年的教研与培训管理实践中对"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研训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认真推进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再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是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课题,如何认识、实施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对校本培训从概念、特点和实施三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19.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需要校本培训。新课改是开展教师培训的大好时机,怎样以新课改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校本培训?一、明确目标,确定校本培训方向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  相似文献   

20.
为培养“身心健康,品质优秀,行为文明,知识夯实,个性张扬”的智慧学生,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有机整合。而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只有具备高效的课程领导力,才能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课程管理品质的提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