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校企协同培育工程人才的理念,对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既是改革的契机,更是发展的机遇。规避校企协同的可能风险、寻找有效合作途径以及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协同点。因此,校企协同中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研判行业企业需求,找准协同点,从理念育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和压力育人入手,积极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企协同组织机构、改革课程体系、人员双向互动、学生全年企业实践等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构建“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强高校间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泉州师范学院牵头联办服装学院的实践为例,分析、探讨开展“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的背景、意义和运行模式,希望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行业企业参与,是高校成功培养符合行业及社会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一直是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基于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选取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该校在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效果,探讨了校企协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示范基地、改革效果评价等的有效方式,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高校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及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缺乏有效沟通和制度经费保障,以及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亟待建立,文章从政策保障、制度保障、沟通交流、全程参与和利益保障等方面对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进一步推动高校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今,校企共赢培育新型人才的战略发展模式已经愈演愈热,校企联合要求打破原有教育体制、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具备全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效满足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求,须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校企双主体的教育合力。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正遭遇发展困境,须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过程、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校企双主体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以广铁集团与部分铁路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大学生为例,对校企双主体培养人才的现实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南通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实施方案,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适用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高校纷纷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能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保证了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与学校的设备、技术做到了优势互补,节省了教育与企业成本。然而,现代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缺乏突破与创新,缺乏良好的校企合作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化人才是推进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校企合作培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还能促进我国地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企业、高校、政府等多方的广泛参与。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应建立海外培训中心,推进海外本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制定校企合作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现状,以某省某地方高校和企业为调查对象,积极借鉴和发扬已取得的发展成效,但同时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载体与企业配合不密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脱节、校内师资缺乏实践经历等,进行改善和调整,以创新育人机制为统领,分别从教育层次机制创新、教育形式机制创新以及教育功能机制创新等三个方面,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发展、新创造。  相似文献   

12.
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3.
贺雯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121-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企业也发展起来,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我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与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相脱离,校企合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浅短性,本文就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进行分析,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深圳市知名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支持校企协同合作并有意愿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且认为应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更关注学位论文课题的应用实践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调查显示,七成学生愿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四成学生愿意在企业完成整个课题研究,学生更关注校企联合培养为其就业带来的优势。校企联合培养在企业和学生的意愿方面有着广泛基础,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规范参与企业及企业导师资质、加强校企交流、引入企业智力资源等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为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批适合大集团、大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石油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选择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模式有几大好处:第一,企业与高校相互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是消除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差异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通过高校与种子企业联合培养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模式为例,探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运行模式,包括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合作科研培养人才等。总结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校企协同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当下高校、企业、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的认识与实践之弊,表现在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性系统实践平台缺乏、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严重制约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培养。从我国校企协同培养发展的现实境况去审视,在遵从教育实践属性的基础上,以协同机制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易志恒 《考试周刊》2011,(2):215-216
以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本文结合本院校企合作方式,探讨了财经类专业如何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一系列举措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地方高校则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在当前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和金陵科技学院积极筹办软件科技大学的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了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和利益共享,达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