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志摩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同样出色。徐志摩的译诗受浙西水文化的影响,他翻译的很多诗歌中可见译者的水文化情结。本文尝试性的从哲学和文学翻译的视角研究徐志摩译诗中的水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
曾朝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1-13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与女性长期相处,女性的聪颖美丽深深地吸引着他、影响着他,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女性情结,这种情结对他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不仅只是深深地依恋、欣赏、关心、爱慕身边一大群清纯如水的年轻女性,更重要的是目睹了她们不应有的被轻视,看到她们地位的屈辱,命运的悲惨,给予了她们最纯粹的人性尊严。贾宝玉的女性情结成为曹雪芹"知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坛著名剧作家。他注重对美国南方女性人物的刻画。文化冲突,个人内心的怀旧情结以及当时男权社会的压制三方面共同造成了威廉斯笔下两位典型女性人物阿慢达和布兰琪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情结,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当然诗人也不例外,无论是中国诗人还是外国诗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土地"情结,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分析我国诗人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和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我的心啊在高原》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土地"情结。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引言。主要介绍两位诗人的个人背景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二、对比分析。根据两位诗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分析"土地"在两首诗中所代表含义的异同以及两位作者的"土地"情结;三、结论。  相似文献   

5.
自恋情结在人类的人格素养中普遍存在.塔娜是藏族作家阿来笔下塑造的主要的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兼具狐媚的内在和漂亮的外表,美丽与自信自然构成了她自恋的根源.塔娜的自恋情结有三个主要方面:镜中美人是塔娜外在形象的自我认同;她对爱情的追求体现出自恋者的“求同之爱”;她的反抗和女性主体意识旗帜的高扬是自恋情结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曹禺具有女性崇拜情结.他怀着对女性的偏爱,在早年剧作中极力歌颂女性美,一再地宽容、维护女性形象的短处.其笔下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则是作家偏向女性化的性格的无意自叙,这种偏向的内在根源正是女性崇拜.生活环境、文化熏陶与个性心理三者的合力作用是曹禺女性崇拜情结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齐已是晚唐五代的诗僧。他一生云游四方,居所甚多。东林寺是他居住的寺庙之一,他对之感情深厚,原因在于东林寺是东晋名僧慧远的栖居修行之所。慧远内外兼修的修行模式,与名士贤人一百二十三人共结的白莲社,送客不过虎溪的名僧风范,在齐己的内心中酝藉成为一种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他离开东林寺后,不断地用诗歌咏庐山、东林寺、白莲社、虎溪,而且还模仿慧远结社奉佛,实践以诗传道内外兼修的修行方式。这些使得齐己的诗歌具有半诗半禅的性质,开拓了唐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女性诗作数量不算太多,却十分具有代表性。王昌龄的人生轨迹及心态流变可以从其女性诗作中看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大致可以分为宫怨诗、闺怨诗、妇女生活诗。他以宫怨诗寄寓个人情怀,以闺怨诗传达对现实的无奈,以妇女生活诗表达了其追求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诗剑始终未能消解热爱诗歌的情结。他的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沉甸的乡愁,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歌唱了真善美和人情美。在诗歌艺术上,注重传统,吸纳现代。跌宕、多变,淡中见美,凝练含蓄等,是他的诗表现的艺术特点和技巧。从平常生活和事物中掘出诗意,更体现了诗人对诗美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性运动。女性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众多,纷争不断,每一个流派的出现,都建立在对现有理论观点的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女性主义批判引入对安德鲁·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姑娘》一诗中,从沉默的"他者"、被描写的"他者"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三个方面来阐述诗中男性对女性的贬低与不公,以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谜。潜入张艺谋的成长世界和创作世界,从曲折的自我慰藉、回归现实的依托、走出去的策略三个角度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作以分析,可以发现,张艺谋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打造的女性群雕不是偶然性的巧合现象。而张艺谋苦难的成长记忆,回归主流的艺术期盼,引领中华文化向西方话语发起冲击的艺术实践正是理解其女性情结的科学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所表露出来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以及离别时刻的哀婉感伤,理应是情结的一种,可称为“康桥情结”。康桥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对美的执着追求、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生的自信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征媒介,以诗的样式传达出来,呈现给读者。从诗作的内容看,爱、自由和美,是徐志摩自我意识的合理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5.
北岛的诗歌按照语言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出国前的早期和出国后的中晚期。其诗中有一以贯之的诗歌精神——怀疑主义的精神。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怀疑和思索,让北岛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形成紧张的冲突;对自己英雄情结不懈地反抗和怀疑,又使北岛早期诗和中晚期诗得以碰撞,使他的诗本身成为一种诗史,记载下民族精神史和个人反抗精神的流变,呈现出泛博、复杂的精神面向。  相似文献   

16.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崔莺莺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笔下的唐传奇《莺莺传》和元代大诗人王实甫笔下的杂剧《西厢记》里的女主人公。唐代真有其人 ,而且是个才女 ;《全唐诗》收录了她三首诗 ,而这三首诗是紧紧地与戏曲的情节相关相联 ,可以说三首诗贯穿了整个戏曲内容。看了她的诗 ,也就了解了历数百年而经久不变的西厢故事的“情结” ,同时也使我们真正体会到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蜚声世界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所创作的大多数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虽然多为陪衬,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和作者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海明威儿时对母性的渴望所引起的恋母情结延续了一生;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的母亲十分痛恨。这种复杂的情结形成了他对女性的判断。这种影响使得海明威本人对女性既爱又恨,充斥着矛盾,也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多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从孤儿身世和孤儿体验出发,分女性情结、孤独感伤的情调、与自然的契合交流三个方面探寻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孤儿情结。  相似文献   

20.
一代文学大师厄内斯特·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将虚无主义思想作为其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很多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情结的“硬汉“小说。然而,海明威并非是一个只关注男性的男性至上主义者,他在部分小说中,从女性视角出发,将他的两性互补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使他成为了一个拥有双性视角的作家。本文旨在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海明威的价值观念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