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3.
在中唐众星璀璨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任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权仆命《骚》’…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李贺小传》(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云,李贺“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教材援引《新唐书·李贺传》注其本事:“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如此,是李长吉七岁就获知于韩昌黎,以此为“最先”注脚,看似确当,然而,考事揆情,教科书的注解却难免有“失察”之讥。我们认为,李贺七岁以《高轩过》诗得到韩愈的知遇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唐书·李贺传》的记载实采撷于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野史笔记《唐摭言》卷十:“李贺字长吉,…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李贺,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是到李贺的时候,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已经失去了特权。他父亲李晋肃,只是边关上的一个小吏,而且死得又早,只有姐弟几人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说:“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自己官卑奉薄,不得不以小弟远出谋生换得斗米之需,可见他的家境颇为清寒。  相似文献   

6.
《讳辩》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所写,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愈与李贺书,功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白话译注古文观止 下册》(清吴楚材 吴调侯选 刘世南 唐满先译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 南昌)是这样译的:“我给李贺一封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赁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读到这里,我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产生了疑问,此时李贺名从何来?  相似文献   

7.
李贺《高轩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钱锺书认为其语“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章府为,“笔补造化”的动机是李贺人生难堪的遭际。“笔补”是李贺对自身生生活缺陷的补偿。  相似文献   

8.
李贺(公元七九○年——公元八一六年),字长吉,是中唐时期一个年轻有为的具有法家思想的诗人。他虽是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但家境较为贫寒。他父亲只做过边境上的小官。他自己也只担任过奉礼郎的小职位。他“困顿了一世”(鲁迅语),过的是“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生活。政治地位的低下,生活处境的艰难,使他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种种社会危机所造成的国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使他的诗的“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姚文燮:《昌谷诗注序》)反映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愿望和要求,表现法家进步思想。李贺的一生仅度过二十七个寒暑,他短促一生精力凝结成的诗篇,除散失者外,都收入了《李长吉歌诗》中,存诗共二百四十余篇。《雁门太守行》是其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9.
“贺诗巧”     
朱熹说:“贺诗巧”。(见《李贺诗歌集注》17页转引自《朱子语类》)这个“巧”字确实概括了李贺创作手法的重要特点。他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十分巧妙。读长吉诗就象走进了美丽的园林,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示,不禁为诗人巧妙的用心和大胆的创造所倾倒。李贺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来自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他在感受生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研究》是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李军教授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终期成果。李军教授对李贺诗歌潜心研究,先后在《江淮论坛》、《学术论坛》、《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论30多篇。其中,《生命的沉思与悲歌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李贺诗歌创作心态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相似文献   

12.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人,以探索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求得对李贺诗歌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使我们的研究更切近诗人创作的客观实际c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在我国,踢怄部较早的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理不胜词”李贺逝世十五年后,他的朋友沈亚之将其遗稿整理成集,并请当时的名诗人杜牧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可算是全面评价李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文献,其中“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一句断语,就成了后世批评李贺诗作“理不胜词”的祖本。其实,“理不胜词”的提法同杜牧的原意是有出入的。杜牧的立论仅就李贺诗歌与屈原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并不曾涉及李贺诗歌本身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到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里指摘李贺诗作“无理”,以及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这才确立了“理不胜词”的断案。沿至近世,还有人把李贺称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诗人,都是与上述说法一脉相承的。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不赞成“理不胜词”的提法。南宋刘辰翁在《李长吉诗评》中就说:“贺所长正在理外。”其后,李维桢《昌谷诗解序》发挥了“诗有别才,不必尽出于理”  相似文献   

15.
大家来找茬     
艾语溪:老叔,你太让我大跌眼镜了!《作文大王》2012年第11期第47页上,“笔下甘苦”中的故事人物和动物都弄错了!天天出门找灵感并用纸条记录下来投到小锦囊的人是李贺不是李商隐,并且他骑的不是瘦马,是毛驴!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中的“老”字胡淑娟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中说:“(李贺)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启刻,法当夭乏。”其实,李贺诗中“鬼”、“泣”、“死”、“血”四字出现频率并不高,说其“喜用”也是较其它唐代诗人的作品而言。但有一字,却在李贺诗近六...  相似文献   

17.
在“四人帮”为了其阴谋政治的需要而拉起的法家队伍中,有李贺一名。李贺被戴上这顶桂冠,其主要根据就是他在《秦王饮酒》一诗中写了“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的话。据说这两句活“塑造了秦始皇的高大形象”。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说是“歪曲了秦始皇”,“抹杀了李贺诗歌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宗仪的树叶笔记元代有个文学家,名叫陶宗仪。他的“文才”是平时积累来的。据说他曾当了个小官,但常常在农田里干活,干累了,就靠在树边休息,只要想起、听到、看到什么好诗句、好材料,就立即摘下身边树上比较阔大的树叶,记在上面,回家就放进一个罐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竟积下了十几罐树叶。后来他把树叶倒出来,作了仔细的修改和整理,抄录成三十卷,这就是“积叶成章”的《南村辍耕录》。李贺的锦囊笔记唐朝著名诗人李贺7岁就能即席赋诗。据说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李贺经常是天没破晓就出门,他身上背个破旧锦囊,骑着小毛驴…  相似文献   

19.
“错例”不错──与《〈经济·政治〉中的一则错例分析》商榷湖北陈国军贵刊今年第4期登载《经济政治学中的一则错例分析》一文.本人认为该例证是正确的.它可以说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把该例子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则为:这里,甲班组单位商品价...  相似文献   

20.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伟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大声嚷嚷着:“范老师,错了,错了!”我愕然地望着他说:“什么错了?讲清楚些。”“渔网的‘渔’应该是没有三点水的!”我的脸顿时晴转多云起来,为了这个词,我在课堂上已讲过两遍,难道这家伙一遍都没听见!望着我悻悻的神色,李伟迅速从背后掏出本书,肯定地说:“老师,字典上的‘鱼网’没有三点水!”我接过《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