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的极数,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小读者》2011,(9):51-51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九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帝王和帝位被称为“九五之尊”,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殿宇楼阁及所有建筑的尺度数字多以九为单位.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用“九路钉”,每扇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  相似文献   

3.
《科技文萃》2001,1(7):188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于神秘的色彩。帝王时代,凡城门数、宫殿数、 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 九九八十一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贯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 “九”表示广大繁杂众多的词也不少,如:九天、九州、九重、九泉由“九”的倍数派 生而来的数字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般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 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要一百零八下… …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的极数,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比如,帝王和帝位被称为"九五之尊",帝王的殿宇楼阁及所有建筑的尺度数字多以"九"为单位。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的大门,装饰用的称为"九路钉",每扇门上金黄色的  相似文献   

5.
阿平 《考试》2004,(11)
“九”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  相似文献   

6.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种倍数应用题是同一组数量关系,但由于条件和问题变化,解题方法也就不同。学生在解题中往往会因为这些变化而出现错误,特别是求一倍数的应用题。教学“九义”六年制...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的极数.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帝王和帝位被称为"九五之尊".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殿宇楼阁及所有建筑的尺度数字多以九为单位.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用"九路钉"装饰.每扇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八十一个.故宫"三大殿"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正阳门正楼也是九丈九尺.颐和园的排云殿同样是九丈九尺高.  相似文献   

8.
“九”为数之极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阳数”的极限“九”为阳之极。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九”里包含着“多”由于“九”为数之极,因而“九”又与“多…  相似文献   

9.
在代数中对“一次不定方程”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数论基础上的,而中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大衍求一术”已用独特与完整的方法解决了“同余式”的求解问题;在介绍了中国古算中关于“同余”问题求解的成就的同时,对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做了基本阐述,特别对“大衍求一术”的基本思想与现代数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重点给出了大衍求一术“的现代证明;并用证明的结果对《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与《数书九章》中“粜米推原”两个“同余”问题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10.
在探求世界本原和终极真理的过程中 ,古代无论东西方哲学家都曾把数当作一种哲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代“一”“二”“五”“六”“九”的哲学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说“九”     
“九”为数之极。“九”字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流中富有神奇的魅力。中国人学打算盘,总要先学加法“小九九”、乘法“小九九”、“九归”、“九九八十一归除”。因“九”字代表数字的最高极限,因此,在古今诗文里,人们常以“九天”、“九霄”来表达天之高远;用“九泉”、“九地”来比喻地之深厚。成语里的“九牛二虎之力”、“九死一生”、“九曲回肠”、“一言九鼎”等等都是采用类似的用法,而非指实数。  相似文献   

12.
数词小议     
数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在汉语里用法十分灵活,很多时候不表实数,而是表示虚数。同时,数词还具有文化色彩、神秘色彩、地方色彩。恰当使用数词,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因此,数词也可用作多种修辞手法。一、数词的活用1.“三”或“三”的倍数表示“多”。在汉人心目中,3是多,3的倍数,6和9也是多,6和9的倍数12、36、72、108、360、720,等等,也都是多。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说:“三者数之成也”,“九者数之终也”。“先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所以,…  相似文献   

13.
说“9”     
9是一个幽默数。汉字“九”除了表示一个具体数外还常泛指多数和多次。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写的“若九牛亡一毛”,“是以肠一日而九回”,以及我们平时说的九泉、九鼎乃至九死一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11,(12):52-52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干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于是多用九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与九有关的还有: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钉。  相似文献   

15.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16.
“九变”考     
在对《孙子兵法》篇章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孙子所设计的、用以暗示《军争篇》与《九变篇》为姐妹篇的、特殊而固定的引言格式:“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圮地无舍)。”由此诊断出两处传统句读的错误,与对“舍”字的注释错误,从而破解了“《九变篇》有哪‘九变'”的千年古谜。进而又在《九地篇》中诊断出一处传统句读的错误,解决了何为“绝地”的疑团,继而对“‘九变’与‘九地之变’有关联”的猜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并厘正了两者之间不尽相同的概念。最后以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何为“五利”提出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引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历来被认为是粤语的大本营,是粤语的主要根据地,而粤语在汉语族群中,又被认为是音韵最复杂的语言。它有九个声调,87个韵母,而且较严整地保留了一套被称之为“阳声韵”的鼻辅音韵尾—m、—n、—η,和一套被称之为“入声韵”的塞辅音韵尾—p、—t、—k。由于有这两套辅音韵尾的存在,所以,通常被一些人把它同代表中古汉语音韵系统的《广韵》联系起来,认为粤语是中古汉语音韵的“活宝库”,它汇集了《广韵》音系的大全,凡《广韵》里有的,在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两基”的战略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经过八年的奋斗,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是98.6%和90%,全国有259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占总县数的90%。然而,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普九”的数据提出了质疑。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在撰写的《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中也指出:“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  相似文献   

19.
充分运用“提示” 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凤台县教研室米春秀,张学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凡单元都编有“单元提示”.凡教读课文都编有“预习提示”,凡自读课文都编有“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把课文内容和要求,采用文字的形式.明确、规范地表达出来,是“...  相似文献   

20.
浅释三、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数词中,三、九是较为特别的数。它们在语言运用中,尤其是在成语和俗语中用途广泛,含义丰富。或表实数,或表虚数,或表多数,或表少数,甚至表全数、极数。现将三、九的含义浅释如下: “三”,作为实数,表示数目,二加一后所得,指小于四大于二的数。如成语中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