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期创作的两首五律《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经考证,所据抄件系按手稿照录。诗中所写地名、史实、景物等,真实反映了作者当年的经历。两诗的格律风格符合作者写旧体诗词的实况,特别是两诗用湖南方音押韵更体现了作者写旧体诗词的一大特点。总之,《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上述两首五律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2.
1935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人困马乏地到达甘肃南部的宕昌县哈达铺。 9月21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空地上,召开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最早于1945年发表在山城重庆。当时的轰动效应不啻为旭日惊雷,第一次在国人面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将领,而且是一位文采超绝的诗词大家。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8月30日,前来拜访的柳亚子赠七律一首,并向他索诗。10月7日毛泽东以《沁园春·雪》赠柳亚子,并附言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1936年红军东征前,毛泽东在陕北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2月7日,他…  相似文献   

4.
会理会议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但这种“只走路不打仗”的战略却在部队中引发了普遍的动摇情绪。出于对红军的高度责任心,林彪向中央写信要求更换前敌指挥,却造成了当时权威地位尚未树立的毛泽东对彭德怀与张闻天的怀疑和猜忌。在当时的革命者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精神下,会理会议克服了党内、军中的动摇情绪,统一了思想认识,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揭题,整体感知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出示,范读)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  相似文献   

6.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诗则是歌颂完成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越过万水千山。当红军来到陕北时,长征已胜利在望。作为长征的率领者,毛泽东同志此时此刻回顾经军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路程,怎能不心潮澎湃?便欣然运笔用律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永恒的诗篇。长征的年代,长征历史的苦难,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是遥远而陌生的。教好这首诗,首先需要很好地把握教材。诗歌开头,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点明全诗的主题。一个"难"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远征虽"难",红军却"不怕"只等闲,热情地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三、四句写山。五岭重峦叠嶂,"逶迤"一词,写出山势蜿  相似文献   

7.
1946年3月26日至27日(一说3月29日),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这使周恩来成为解放战争的指挥核心成员之一。194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现在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不能兼顾军委工作,特以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理军委总参谋长工作。这使周恩来在实际上、在组织名义上都成为解放战争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过去有人把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解释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成的。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即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指引下,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会合。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1936年2月南下又退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我们正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过草地时,由于部队断粮,彭德怀总司令忍痛下令枪杀一头大黑骡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四渡赤水之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战略思想。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此时,身为第一军团长的林彪却抱怨说,毛泽东迫使部队走了冤枉路。林彪认为这样会把部队拖垮,这是在敌人面前逃跑,使部队精力消耗殆尽,毛泽东这样指挥不会成功。私下里林彪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毛泽东、朱德同志随军主持大计,把战场上的指挥权交给彭德怀指挥,即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这封信写好后,林彪曾让聂荣臻签字,但遭到聂的拒绝。后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城郊的铁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林彪提…  相似文献   

11.
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德怀同志对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同时组织和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为发展和壮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探索了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课标·教材·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小语11册《长征》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毛泽东写的七言律诗。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在红军完成了这一伟大创举后,满怀激情,写下了这一壮丽诗篇。由于这首诗在时空上具有高度的跳跃,加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现时生活较远,学生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逐句串讲和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易领悟到红军历尽的艰难险阻,也不宜体会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效果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94页讲到解放战争中“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那什么叫蘑菇战术呢?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受挫后,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在陕北.国民党军队投入胡宗南等部25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陕北的人民军队为两万人,兵力只有敌军的1/10,处于绝对劣势.但是,根据陕北“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7页)等有利条件,毛泽东指出,‘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  相似文献   

15.
长征赞歌     
这是一首血与火的战斗之歌,一首永恒的生命之歌,它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吧!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突破渭水封锁线,占领甘肃省通渭城之后写成的。这首诗不仅以精炼的笔触高度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饱含革命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相似文献   

16.
1996年9月,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首次公开了毛泽东同志十首未发表过的诗词,其中《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在1997年《诗刊》第一期《毛泽东诗选辑》中也选辑了出来。可见这两首诗在毛泽东诗词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透过这两首诗,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用诗这种独特的艺术评论形式,站在与历代诗人以诗论诗的不同角度上来对鲁迅的诗进行高度的评价。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创作题材的一种取向,而且源远流长。李白对屈原,杜甫对李白,韩愈对李白、杜甫都有过以诗论诗的精神概括  相似文献   

17.
张俊萍 《快乐阅读》2011,(12):108-109
《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所写的一首诗。它讲述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表现了红军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红军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贵、高昂气质。  相似文献   

18.
《一株紫丁香》是滕毓旭的一首儿童诗,原作题为《窗前,一株紫丁香》,刊于1985年第18期《新少年》。近些年,这首诗被收入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但不同的版本在文字上均有所改动,且不尽相同,本文以人教版为基础,联系苏教版,参照原作,试析这首诗的情味。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O年秋,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写了一首《咏蛙》诗,该诗全文如下: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毛泽东当年书写的原稿,现存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是 1951年,毛泽东的表兄文涧泉,在他保存毛泽东当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资料中找到的。后又见于徐称良《毛泽东〈咏蛙〉诗》(《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20.
彭德怀"八万言书"是指他在1962年6月16日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一封长信。彭德怀写这封信的根本诱因是不满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说他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而且这个集团是反党的,他决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上书为自己申辩;彭德怀上交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这封信因受国际国内特殊时局的影响,不仅没能起到为自己辩护的效果,相反,还引起毛泽东的警觉,指责他想翻案,从而遭致进一步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