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胜晓  刘芳 《文教资料》2009,(11):16-17
陶渊明的《闲情赋》在其作品中别具一格,其主旨历来也备受争议,“爱情说”和“比兴说”可视为对此赋主旨评论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从《闲情赋》内容本身进行探究,认为其主旨重在“以礼闲情”;同时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认为《闲情赋》言情的主旨不仅是陶渊明真率自然美好人格的展现,更是整个魏晋文人群体的自由心态的体现,而这种自由心态恰恰源于魏晋乱世造成的文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非常奇特的赋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赋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赋》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赋以来,赋体表现艺术上一贯的本质特征,即似讽似劝,亦讽亦劝,劝大于讽,呈现出"舛互式"的美学特质。《闲情赋》主题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正是赋家矛盾心态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的许多辞赋类作品中都有女性描写,如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傅毅的《舞赋》、《七激》,崔驷的《七依》,崔价的《七蠲》,张衡的《七辩》人《南都赋》《舞赋》、《定情赋》王途的《机妇赋》察邕的《协和婚赋》、《检逸赋》、《青衣赋》等;就表现技巧来说,出现在汉代赋文学中的女性美,虽说还继承着先秦文学的传统,仍有大量关心女性身体的具体描写,但也出现了许多比较超越的表现方式,如像《舞赋》那样极力铺陈女性的舞姿之美,再如《定情赋》那样将女性美与精神交流结合…  相似文献   

4.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惟一论及爱情的作品《闲情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十愿十悲"之喻象浅近柔婉、情感波澜跌宕、韵律流畅和谐。这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决定《闲情赋》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闲情赋》难归“闲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一篇奇特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人们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不同。关于其命意,前人有爱情和比兴 即以美人比史故主或同调之人二种说话。事实上,在《闲情赋》的一开始,诗人就用惊叹的语言,满怀感情地描绘出一位超群的女子;诗人心潮翻涌、激动难宁,生出了一个个胆新奇的幻想,这就是著名的“十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赋的绝大部分篇幅实际上是“荡以思虑”,写诗人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而“终归闲正”只是一种障眼法。最早责难《闲情赋》的是昭明太子萧统。责难者主要是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陶渊明一生清白,不该作此赋玷污名声。《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浓郁浪漫的感情和丰富奇异的想象力上。鲁迅先生对于《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闲情赋》文采绮丽,荡人心魄。但关于其主旨历来却争论不休,笔者从《闲情赋》的内容本身入手,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认为《闲情赋》的主旨是对爱情的大胆歌颂,是一篇爱情的宣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冲淡朴素风格背后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浪漫情韵,使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而不再是文学史上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的陶靖节。  相似文献   

8.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9.
自古至今,有关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争论不断,本文对其中方家之论做一纵向梳理,并提出一己之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彭泽归隐时期,主题与爱情无涉,且与《感士不遇赋》互为生发,是两篇交相辉映的述怀之作。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闲情赋》文采绮丽,荡人心魄。但关于其主旨历来却争论不休,笔者从《闲情赋》的内容本身入手,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认为《闲情赋》的主旨是对爱情的大胆歌颂,是一篇爱情的宣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冲淡朴素风格背后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浪漫情韵,使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而不再是文学史上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的陶靖节。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史上,一些独具特色、大胆创新的作品往往引起激烈的争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遭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闲情赋》问世以来,毁誉参半,对于它的主旨,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直到现在,这种论争仍未结束。相信随着论争的不断深入对此赋的认识会日益加深。本文想就作品的主旨谈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解说纷纭。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整个诗文创作可以看出,《闲情赋》中的"美人"有象征意义,她寄托了陶渊明少年的"猛志"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在晚年的生活潦倒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力守田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李颖 《现代语文》2009,(12):24-25
陶渊明《闲情赋》继承爱情赋创作传统,但又在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上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与曹植《洛神赋》一起对后世辞赋与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过去学术界对《闲情赋》评价不一,多有贬词。这主要涉及到对主题的不同认识,作者认为,此赋的主题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但矛盾的主题并不影响它的价值与意义。《闲情赋》在魏晋辞赋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其主题的思想价值和象征意义;还是在艺术上继承前代优良传统,开拓创新所达到的成就,都堪称一流作品。  相似文献   

15.
历来评论者对陶渊明的诗作及《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文赋众口一辞,推崇备至;而对其力作《闲情赋》则不尽然。以肖统《陶渊明集序》中的贬笔为发端,嗣后褒贬纷呈。不少专著干脆对它不作深论。而今,我国学术界正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深入地讨论《闲情赋》,进而全面地认识陶渊明其人。笔者试呈浅论,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6.
韩国良 《天中学刊》2013,28(2):56-60
对于陶渊明《闲情赋》"曲终奏雅"给其行文带来的矛盾,前人给出了多种解释。在这众多解释中,由于没有能将重点放在联系包括汉大赋在内的辞赋文本所共有的特征来考察,因而对于《闲情赋》以"曲终奏雅"为掩护,以行其宣情、骋辞之实的审美趣尚,探析仍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历来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陶渊明作此赋的背景来看,历来饱受争议的《闲情赋》一赋,是陶渊明为追悼亡妻所作。这与陶渊明诗文总体上呈现的理想化倾向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锦鞍赋》是温庭筠在成通元年(860)后、七年(866)前为女道士、诗人鱼玄机而作。这篇赋借锦鞍颂赞鱼玄机的美丽不凡,并寄有对她被李亿遗弃后的安慰之意。该作虽然从陶渊明《闲情赋》脱化而来,但是以锦鞍为赋,以词境、词法入赋,是前所未见的。南宋词人刘过《沁园春·美人足》选材、取意、以赋法写词,有取于《锦鞍赋》之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本文从诗、史、赋三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来论述该赋,从陶渊明这位真性情诗人平凡而伟大的创作一生来透视他那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摇旗呐喊、苦闷彷徨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近几年来,许结①、李健②等同志文章,冲破被普遍认为之权威观点——爱情说,认为是言志抒怀,托意遥深之作。读后,令人叹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兴奋之余,亦愿率尔操觚,为其推波助澜。 渊明生逢晋宋之际,历经九帝,对黑暗凶暴之统治,深有所感,极为不满。惜哉!少壮时节之“大济苍生”壮怀宏志,终生不得实现,故作《感士不遇赋》,未久,“复染翰为之”《闲情赋》,遂成言志姊妹篇。然完全两副笔墨,前者导达意气,慷慨踌躇,直抒胸臆,可谓感极而悲者矣;后者闲适流宕,隐然深曲,沉郁顿挫。渊明诗文重比兴,重象征,重理趣,重意象,重情致,重理想,《闲情赋》,应是最得其三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