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新  姜思铄 《传媒》2004,(5):48-50
编者按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密西西比大学新闻系教授兼"赫德曼讲座"教授.多年来,他一直认真追踪美国杂志市场上的新动向,每年出版<沙弥尔·胡斯尼新消费类杂志指南>(Samir Husni's Guide to New Consumer Magazines).美国<对开>杂志2004年三四月号独家发表了他关于美国新杂志市场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2.
据最近《对开》杂志(FOLIO)网站的报道,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素有"杂志先生"(Mr.Magazine)美誉的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放弃该校新闻系系主任的行政职务。从现在开始,胡斯尼将致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杂志先生 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杂志先生"(Mr.Magazine)注册商标的持有人,是美国杂志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长期致力于和杂志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评论、咨询等工作.鉴于他的卓越成就,福布斯公司的说他是"美国首席杂志专家",也有专业杂志称他是"美国新杂志方面的最权威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则授予他"全球新杂志首席专家"头衔.  相似文献   

4.
萨米尔·胡斯尼(Samir Husni)被大肆宣扬的恋情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是他最大的爱情之一,而且在近期没有放弃的任何意图.更奇怪的是,他的妻子明明知道而且完全放心. 59岁的胡斯尼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的杂志权威,他甚至有正式的绰号“杂志先生”. 胡斯尼毕业于贝鲁特的黎巴嫩大学新闻系,年轻时就爱上了杂志.这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和两位朋友决定凑钱购买阿拉伯语版的首期《超人》杂志.  相似文献   

5.
据最近《对开》杂志(FOLIO)网站的报道,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素有“杂志先生”(Mr.Magazine)美誉的沙弥尔&#183;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放弃该校新闻系系主任的行政职务。从现在开始,胡斯尼将致力于推出一个名为“杂志创新中心”(Magazine Innovation Center)的非盈利性智囊团组织。  相似文献   

6.
3月5日,世界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埃及文化部部长法鲁克·胡斯尼宣布,约2.5万件古埃及文物从英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这些文物装满了整整85个  相似文献   

7.
司法     
《中国新闻周刊》2009,(36):16-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人选“难产” 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在巴黎就下届总干事提名人选进行了第五轮投票。在21日的第四轮投票中,埃及前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和保加利亚女外交官伊琳娜·博科娃各自获得29票,僵局仍未打破。  相似文献   

8.
刘业伟 《传媒》2010,(9):73-74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思想界、出版界异常活跃,于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等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这本思想评论杂志.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十年里,<读书>介绍过许多新思潮、新视点,被誉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刊物之一.有一句曾经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过去的<读书>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大讲堂,倒不如说是读书人聚会的沙龙、茶馆.这一切,都和沈昌文独特的办刊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题录精选     
事业建设与发展·从“读者第一”到“图书馆员第一”——知识经济带给图书馆管理的思考之一(王世伟,《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2期:5~6页,38页)·未来的图书与图书馆综论(霍国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期:1~5页,16页)·文献情报工作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王 源,《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2期:10~12页)·面向21世纪图书情报事业的变革(李 艳,《图书馆建设》1999年第1期:1~3页)·图书馆战略初探(卢子博,《图书馆建设》1999年第1期:19~20页)·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陈湘玲,《图书馆论坛》1999年第1期:3~5页) 新…  相似文献   

10.
据<2005年台湾杂志出版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4以上的杂志出版业者相信:三年内,台湾杂志的出版会逐渐衰退.回顾过去,台湾杂志发展最蓬勃、创刊数量最多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但随着各种新载体的兴起与社会的变迁,平面杂志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访穆巴拉克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当埃及总统以前,还不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国际人物。他在萨达特突然被刺、继任总统的时候,许多人不清楚他上台后将执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当时埃及政局剧烈动荡,人们的视线象聚光灯似地集中在新总统的每一个动作上。有的外国记者曾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将是萨达特政策的继承者,还是纳赛尔政策的后继人?”他回答说:“我既不是纳赛尔,也不是萨达特,我是胡斯尼·穆巴拉克。”穆巴拉克在就任初期,讲过他的政府对于萨达特政策的“继承性”问题,也多次表示过要调整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出版大崩溃>讲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出版行业的销售额开始描绘出完全下降的曲线,整个出版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有研究报告表明,原因之一是出版社的泡沫路线,主要体现在出书太滥.上世纪70年代,新书出版品种数每年平均2万种左右,后突破了6万种大关,年出版数量超过65000种,每天出版的新杂志接近200种.把新书和新杂志加在一起,平均每天出版250种.笼统来算,图书、杂志年发行共60亿册,但是,其结局却是有20亿册要作为退货返回来,且多数被化浆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3.
信息窗     
·1999年8月20~28日,第65届国际图联大会将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其主题是“作为文明世界通道的图书馆”。本次大会将进行执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中国已推荐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吴建中博士参加执委竞选。·为纪念建国5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1999年年会将于7月在大连市召开。·原定于1998年11月在江苏常熟召开的全国“改革开放2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已延期至1999年1月召开。·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多家主办,空军政治学院信息管理系(上海)具体组织的“全国第三次情报检索语言发展方向研讨会”将于1999年6月在上海召…  相似文献   

14.
三联书店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简称,它集出版、发行、销售三位一体.其前身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邹韬奋、徐伯昕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为迎接新中国诞生,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三联的出版编辑部门与人民出版社合并,虽然仍用三联书店名义出书,但发行部门并入各地新华书店.直至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5.
赵金(以下简称赵):<南风窗>1985年4月创刊,发展到今天已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也是最受海外主流媒体关注的中国杂志之一.到今年4月,<南风窗>就要迎来23岁生日了.  相似文献   

16.
我馆从1985年开始订阅《图书馆杂志》,从这一年到现在,每期都可以看到文章的质量不断提高,栏目不断更新。如1985~1987年,书史、书话、书评占了较大的比例,而经验交流、研究探讨的文章相对较少;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经验交流、研究探讨逐渐增多,新信息也从“信息窗”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还开始介绍二次文献服务,如:《图书馆主动服务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题录精选     
基础理论研究  ·80年代以来我国情报系统理论成就述评(俞学琴,《情报杂志》1999年第2期;3~5页)  ·市场经济和网络条件下的情报研究模式(郎诵真等,《图书情报知识》1999年第1期:17~20页)  ·大众图书馆哲学初探(李明华,《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2期:3~12页)  ·论图书馆、档案、情报系统的界限变异和协调(朱学礼等,《情报杂志》1999年第2期:8~10页)  事业建设与发展  ·论图书馆的开拓信息市场发展战略(曹树金,《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2期:28~33页)  ·第三次文献转型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刘茂生,《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18.
成功:把握和满足读者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广东教育杂志杜,原来只办一个杂志叫《广东教育》。到了1984年,各省的教育期刊杜都从小到大,有的省的教育期刊数增加到了七八种,总发行数超过100万,而我们当时的《广东教育》杂志从原来曾经达到的20多万份下降到七八万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增办了一个杂志叫《第二课堂》。后来因为另有一个同样刊名的杂志,我们就加上“广东”二字,叫《广东第二课堂》。从1985年到1989年这5年中,《广东第二课堂》一直只有二三万的发行数,两个杂志加起来的月发行量才10万份左右,处境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9.
鲍延明 《图书馆杂志》2003,22(12):57-60
1 引言 20多年前,东瀛的“委托(外包)”曾对刚刚改革开放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图书馆界产生很大影响,吴建中博士曾在上海《图书馆杂志》1987年第1期撰文给予介绍。当时我们对经济大国日本图书馆界的改革觉得不可思议。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图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诞生于延安的人民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播》(月刊)杂志是一本研究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和广播业态规律的公开发行出版物。从1993年7月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这本杂志承载了广播人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希望与梦想,记录了广播人在逆境中探索、在期盼中前行的感悟与思考。为了记载这20年留存在记忆中的一件件难忘的事,2013年5月7日,《中国广播》杂志召集曾经领导或在杂志工作过的部分同志进行座谈,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实录的方式,将座谈会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记载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