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9,(11):35-35
《史记·屈原列传》提及屈原作《离骚》的缘由: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修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2.
大体第一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相似文献   

3.
劝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手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相似文献   

4.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③,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赢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阅读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相似文献   

6.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7.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8.
原道(节选)     
<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相似文献   

9.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10.
墨宝堂记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子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以和谐、安定为第一要义.修宗谱、重人伦,则家庭和睦;知荣辱,讲家训,则社会安定.和谐、安定自然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国家富强.<论语·学而>:"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即此义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二)28.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易姓改号.渭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焉耳矣.”试回答文中“亡国”和“亡天下”有何区别?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这种观点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当时社会和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路]这是一道材料问答题,顾炎武在材料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这一观点产生条件应着重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去分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置于“动词”前的“见”字,有两类情况:第一类,受事主语句用“见”例,用 A 表示施事者,R 表示受事者,V 表示行为动作,则为“R 见 V(于 A)”式:①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②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相似文献   

14.
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心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相似文献   

15.
古文今解     
【古文】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①,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相似文献   

16.
法家【原文】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注释】①燧(音遂):古代钻木取火,所钻的木叫燧。②鲧(音滚):禹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李氏之鸠     
畜鸠者,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取汞硫火炼之,成灵砂。杂米菽,日三饲,变易其心,则能为人言,过于鹦鹉。李氏有一鸠,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櫩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相似文献   

18.
晁错传     
李仰臣 《当代学生》2014,(10):40-41
[汉]班固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  相似文献   

19.
墨宝堂记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子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  相似文献   

20.
以吾观之,朝晖之书,已初具规模矣。其天真率然之态,脱俗绝尘之趣,平和冲淡之气,溢目盈心,冷冷扑面。其楷如少年负纤,气力虽柔,已见雄强之质矣;其草如红颜驯骥,驰骤腾挪,已见豪爽之概矣;其隶则如稚子学步,蹒跚倚侧,憨态可掬也;其行则如白髯临风,举措安闲,而意绪苍凉者,风度可观也。夫古人论书,崇尚自然平淡之品。《书谱》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桐江所谓“自然者清新”者是也。朝晖之书,大略属于新潮,然其恬淡之趣,兼蓄追慕古人之旨,甚可喜也。古代书家,亦标举法度。梦溪所谓“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学书须自法度人”者是也。故历代法贴,皆法度森然。余以为成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守,大要不以法式为法,而又不离法式之规者为上。朝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