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作者,对梁代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他擢赏文士、结交文人、亲自进行诗文创作,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武帝萧衍一生接受过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大量表现这些思想的作品,尤以赋最为明显.本文试就萧衍三教杂糅的思想状况与其赋作之间的关系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3.
梁武帝萧衍做了48年皇帝,最后在侯景叛乱中被软禁,饿死在台城,落了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究其原因何在呢?治史者往往归咎于萧衍接纳侯景投降,认为这是他最严重的失策,结果造成自己的宝座被推翻。①笔者则认为,侯景叛乱只是萧梁乱亡的一个表层原因或回直接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萧梁政权自身的腐败不堪。而梁朝的腐败又是萧衍倡行和放纵各级官吏搞腐败的结果,这才是萧衍最严重的失策。(一)侯景是北方怀朔镇中鲜卑化的羯族人,原为东魏高欢大将。547年高欢死,侯景与高欢的继承者高澄为敌,初据河南地向西魏投降。不久,又叛西魏…  相似文献   

4.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  相似文献   

5.
萧郎考     
萧郎一词,屡见于唐诗宋词.然而,本指何人,却说法纷歧,莫衷一是.或日"原指梁武帝萧衍",或日原指初唐"萧瑀",然后说"引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  相似文献   

6.
帅星升起的地方──朱德元帅故里仪陇曹弘川北仪陇县,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年)以来,先后在今仪陇境内的铜鼓、大罗、大寅、金城、义路等乡镇,设置过隆城、伏虞、义安、隆州、蓬州、仪陇等郡、州、县府。从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7.
从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登基,到公元557年梁警帝萧方智把皇位禅让给陈霸先,梁朝执政仅55年,四世而斩。梁朝为什么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呢?  相似文献   

8.
钟嵘以《诗品》向沈约求誉而遭拒绝 ,其原因是沈约已年愈古稀 ,体弱多病 ,又与梁武帝萧衍矛盾激化 ,处在抑郁心态 ,已无力无心读《诗品》。钟嵘修订《诗品》对沈约的评价公允 ,并非排抑。  相似文献   

9.
韦睿的作风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投巨资装备了一支号称百年未见的最强大的军队,并任命他的亲弟弟临川王萧宏为统帅。军队旌旗招展地刚开到洛口(今安徽怀远境),就收到了北魏人送来的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并附上儿  相似文献   

10.
何逊二题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刘孝绰忌恨何逊。从何、刘酬和及赠答诗来看,二人是相交甚深的知己。颜之推不喜欢也不理解诽谐文章。“(忄画)(忄画)不道车”并非忌恨之句,而是嘲谑之语。从萧衍不喜四声及沈约、何逊等人行车来看,《太平广经》引载的萧衍君臣作叠韵故事不可能发生,何逊出生寒族,性格孤傲或许就是梁武帝“何逊不逊”之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梁武帝之笑     
公元502年,大司马、梁王萧衍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禅让大戏,从14岁的齐和帝手中夺去皇位,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和之前篡位自立的曹魏、晋、宋、齐皇帝一样,依靠兵权夺取政权的梁武帝对身边的重臣也是一百个不放心,处处担心提防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其中就包括对自己的六弟临川王萧宏。说起这个萧宏,还是个美男子史称其"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因为出身好,是皇帝的弟弟,所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衡阳王萧畅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弟 ,但他的王爵却是追封的 ,因为他没能活着追随萧衍进入梁朝。关于他死的时间和原委 ,史书记载颇有歧忽 ,使人莫衷一是。兹为之考辨如下。《梁书》卷 2 2《太祖五王传》云 :“太祖 (梁武帝追尊其父萧顺之的庙号 )十男。张皇后生长沙宣武王懿、永阳昭王敷、高祖 (即梁武帝庙号 )、衡阳宣王畅。李太妃生桂阳简王融。懿及融 ,齐永元中为东昏侯所害 ,敷、畅 ,建武中卒。”《南史》卷 5 1《梁宗室传》所载略同 ,不录。据此 ,萧畅当卒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 4 94 - 498年 ) ,且系善终。此为一说。然《南齐书》卷 38…  相似文献   

14.
出土简帛文献和存世文献的话语系统表明,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中不乏一系列的二元互补的文学话语组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话语资源的多样化情形。强调功用的文学思想,成为诸多文学论题的纽带和关节,共同描摹出早期文学思想的功用主义色彩。同时,文学因素与文化因素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二元互补、突出功用色彩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内在语境,而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外在语境,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背景。以现有的出土简帛文献而言,为政治人生服务而不是为文学本体服务的文学思想,占据早期中国文学思想的主要领地。  相似文献   

15.
一苇渡江     
《现代语文》2007,(6):59-59
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有一天,达摩问师傅般若多罗大师:“我得法以后,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传法?”般若多罗回答说:“去震旦。”达摩遵照师傅嘱托,东行来到中今国。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萧衍。两人观点不同,话不投机。达摩不辞而别,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阳。  相似文献   

16.
梁天监二年 魏景明四年(503) 癸未 三十五岁 钟嵘上书梁武帝萧衍,揭露当时吏制混乱,贿官成风.虽也触及了当时政治上的部分弊端,却以为是因未按门第录用人才所致.显然,这就打上了他那士族阶层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奥斯丁文学思想的出发点肯定了现实生活的客观性,反对将生活和文学对立,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强调了作者在认识、把握大千世界时观察、研究、了解事物的重要性。其文学思想肯定了文学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章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语言、文学与体裁、文学与形象、文学与结构、文学与思想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奥斯丁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杜樊川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其在位四十八年内,江南庙宇有如雨后春笋般肃然林立。当时的建康城自是一马当先,于是,今天的南京古城,有迹可考的古刹当在五十余处,遍布于金陵的山野林间与寻常巷陌。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中国文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抗战时期文学的政治功利化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 ,使得苏联文学思想借助革命战争形势而得以强化和普遍化、中国化 ,结束了五四以后多元化的文学思潮 ,终于使苏联式的“现实主义”占据垄断地位 ,并演变为中国文学新传统文学理论。它主导了中国文学思想达数十年之久 ,奠定了解放以后几十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整体格局。重新思考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 ,把它与解放后文学思想联系起来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丘迟(466-508),是齐梁间的著名文人,自幼聪明好学,富有文才,在梁朝做过永嘉太守及随军记室(相当于秘书),有诗文传世。陈伯之原是齐的安东将军和江州刺史,萧衍(梁武帝)起兵时招降了他。公元502年,陈伯之因受胡作非为的部下邓缮的教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做了北魏的“平南将军”。公元505年冬,梁武帝命他的胞弟临川王萧宏做统帅,大举北伐。当时陈伯之领北魏军抵抗梁军。作为率军征讨,拥有优势的萧宏,本可以马不停蹄,直捣敌营,擒拿叛逆,征服北魏的,但攻城总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萧宏并不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