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曾天娥 《声屏世界》2005,(10):53-53
既然是“导播”.就要发挥好“导”的作用。那么,要做一名称职的导播.必须发挥好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读书苦乐     
杨绛  兆龙 《出版参考》2005,(1):23-23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3.
郑洋 《大观周刊》2012,(39):151-151
我们好多的老师,注重数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数学教学的规律,教学不得法,教师费力伤神,学生麻木不仁,教学质量差,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尽流于知识的表面,不求甚解,束缚了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等现象。因此,  相似文献   

4.
王束 《声屏世界》2013,(1):38-38
一直都在思索.到底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是好故事? 有一本书曾对“好故事”这样定义:“所谓好故事,可以从对于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的密切相关的过去的事所陈诉的角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5.
胡怡 《声屏世界》2005,(2):46-46
就电视新闻而言.同期声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同期声运用恰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会显得“画蛇添足”。那么,怎么用好同期声,创作新闻佳作呢?  相似文献   

6.
当了一辈子“文字匠人”,养成了“咬文嚼字”的毛病,有时还不免因此受到非议,但我却至今不悔,读书看报照例喜欢“挑字眼儿”,也总是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差错来。从“走出维谷”说起某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变过去的计划——生产——市场为现在的市场——计划——生产,我们就能走出维谷。我们的经济就能搞活,就能发展。”有一条成语叫做“进退维谷”。维:连着;谷:比喻困难。意思是进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上文的作者借用和支解了“进退维谷”这条成语,又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于是就写出了“走出维谷”这样怎么也解释不通的话来。陶渊明曾为五柳先生作传,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恕我直言,当今像上述这样不求甚解者颇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轶事     
王淼 《湖北档案》2010,(1):75-75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秋趋前笑道:“‘峰夹云上天’如何?”康有为闻言大喜,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又问:“你是何人?你能吟诗吗?”赵丹秋回答说:“雁荡山地灵人杰,能诗善词者,岂止丹秋一人。”康有为便对赵丹秋说:“寺前梅花盛开.你能吟梅一绝吗?”赵丹秋略加思索,随即吟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05,(9):17-17
“主动防御”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谈论较多的话题,“主动防御”真的比“被动防御”好吗?好在哪里?从技术角度来说,还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今对Vista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各种预装或者可以支持Vista的PC已经在电子市场里琳琅满目.对于这些产品.很多人只关注Vista所需要的最低配置.而要想把Vista“跑”好.需要什么?人们应该小心!小心花大把银子买回去的.只是一条”能够”运行Vista的下划线。  相似文献   

10.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11.
写下这个题目,多少有点汗颜,平生读书甚少,且经常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心不在焉,不求甚解,这种人和书之间又能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13.
林衍 《新闻天地》2011,(12):45-47
“你总问人家是怎么升上来的.这怎么好讲呢?”办公桌的一端,县委书记林庆生皱着眉头提醒,“小冯,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相似文献   

14.
档案机构怎样设置好?开场白阿昆主持莫本栏目今年依次推出的辩题是“档案机构怎样设置好?”,“档案有偿利用的利与弊”,“档案部门清贫吗?”,每个辩题辩论的期数视来稿多少而定。目前正在辩论的“档案机构怎样设置好?”是栏目开办后推出的第六个辩题,拟辩六期。欢...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大观周刊》2012,(15):204-204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说:“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消除数学枯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1925年6月间,周作人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对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说法有自己的认识。周作人说:“陶渊明说:‘读书不求  相似文献   

17.
行行需要标兵,层层需要样板.一个名记者(包括名编辑、名主持人),就是一面旗帜,一阵春风,可以产生抓典型、树旗帜、以点带面的强大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新闻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塑造怎样的名记者形象呢?笔者认为,名记者既要有“德”,又要有‘识”,还要有“胆”,要“德、识、胆”兼备.所谓“德”,即品格、操守、觉悟.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脊梁.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我国文坛,包括新闻界在内,历来重…  相似文献   

18.
《信息系统工程》2006,(12):79-79
11月12日.《西安日报》刊登一篇新闻报道.题为“计算机市场将预装正版软件首选Linux”。为什么“预装正版软件首选Linux”?Linux是正版软件?何谓“正版软件”?Linux究竟值多少钱?这里只讨论“Linux究竟值多少钱”?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5,(Z1)
笔耕苦乐寸心知文/李金玉闲暇好看书看报,看得多了,就起了“笔耕”的念头.自忖凭我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功底,教书八年的实践,写些“千字文”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谁知提起笔方知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碰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写什么?”皱眉苦思半天,纸上竟未落...  相似文献   

20.
祝彦 《青年记者》2010,(14):4-5
领导“重要讲话”.这种称谓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我们怎么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莫名其妙”?难道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需要这样“莫名其妙”不健康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