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4.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5.
浅谈老子“自然”概念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包括:"自然"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内在本性;"自然"是真实、质朴的品质;"自然"是指一种理想的状态或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游碧 《新课程研究》2010,(7):145-146
自古以来,大部分教育家都执着地追求一种境界。古代教育家荀子称之为"乐学",现代则称之为"情知教学",其实质都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只有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栋 《文教资料》2014,(18):79-80
就本质而言,李贽的"异端"思想是一种自由思想,是基于"自我"观念上的展开,以"成吾"为中心的论证。其自由思想的根本旨归是以"自然"为前提的必然性认识;以"自得"为工夫的内在性实现;以"自乐"为境界的超越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哲人和思想家,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本文由"道"体到"德"用,从道的含义、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刚柔相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2.
园林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艺术,也是一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境"艺术。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对景、隔景、框景等虚实相生的手法,托山石亭榭、花草树木等有形景物,妙造自然山林雅致,在交融中表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规整严密的西方古典园林,致力于理性之美,以巨大的、规则的几何式图形,造"人间天堂"之境,在改造中表达对自然的征服。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冲破封建礼教对人欲的禁锢扼杀,解放民众的自然人性,肯定张扬食色文化。鲁迅也是张扬食色文化最有力的一员。《祝福》中的"我"寄寓作者的食色文化意识:通过"我"对身临境界和心造境界的依违去就,结合"鱼"的符意、《祝福》篇名、祥林嫂悲剧,论述作品的食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16.
袁辉 《考试周刊》2011,(91):43-43
"大气"是具有大家气概,从容自若,谈笑风生,或纵或收,张弛有度,童趣与理趣共生,才情与思维同飞,形成大境界、大气象。把语文课上得"大气",学生自然会感到如鱼得水,身心俱佳。即使不能完全做到,那么"大气"一点,也是功不可没的,这需要在三个"关注"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为突出的特色,可以说达到了"诗情"与"画意"高度统一的境界。诗人王维对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灵性,意境优美,画面和谐,色彩鲜明,语言精确,总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叹自然界的美好,自然生命的永恒,也会不自觉地领悟诗人那恬淡的心境,可以说,他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优美画面,更加让我们震撼的是,王维的诗中很少看到人的直接活动,却又处处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影子和灵魂,他的诗寂静空灵,意境淡远,诗人与物融合在一起,原来,诗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以说,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真正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90):11-12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操守与人生理想。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是合情,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高度性概括;"道法自然"是对当代社会管理按规律办事原则的本质性诠释;"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对当代社会人本管理及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  相似文献   

20.
邱洪娟 《成才之路》2010,(17):49-50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找出科学有效的理想教学境界?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作者从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做到自然、务实求真,做到明白、简洁,做到大胆求"活"等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