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斌 《寻根》2009,(1):4-7
“光州固始”,一个将豫、闽、台三地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地名,一个闽台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永远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2.
“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有为 《寻根》2009,(1):16-21
历史上的“光州固始”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东部,它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包括光州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批南迁江左,其中不少人入居闽越。及至宋代,“闽人称祖皆日从光州固始来”。这既是一种历史真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光州固始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唐代光州固始人的南迁入闽两个方面,阐明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学文 《寻根》2016,(4):38-41
正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  相似文献   

4.
徐义强 《寻根》2006,(4):58-61
“王爷信仰”是闽南和台湾最为独特的习俗。王爷信仰在闽、台地区十分普遍,并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台湾,设庙祀神最多的是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居第二位的就是“王爷”。王爷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神,通过探求王爷信仰的源流,可以看出闽台文化和民间信仰双向互动交流的图景,王爷信仰的传播与反向传播的互动,彰显出了闽台文化同源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6,(6)
正我之所以对闽台文化产生兴趣,并长期不自量力地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肤浅探讨,完全是"与闽台有缘"。与"闽"有缘,是因为我是河南固始人,我父母都出生于固始,祖祖辈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固始人。近年父母因年事已高不便返乡,常嘱托我暇时返回固始老家,给长眠于此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上坟扫墓。河南固始与福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福建开发时期,以河南固始人为主的中原人士  相似文献   

6.
王珂  李龙 《寻根》2002,(6):87-89
固始,中原南部一个并不起眼的山区县。从地图上找,它只是那么一点点,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却相当重要。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几乎都与中原有关,在这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中,固始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晋末年,“八姓入闽”就有河南光州望族的痕迹;唐初移民,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固始宗亲进入了福建,在漳州一带落户生根,这是固始人在东南一带聚居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闽王信仰也就是对以王审知为主的固始籍入闽群体的信仰,是流行于福建、台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王审知等人的入闽、开闽史实的复原性研究;二是将闽王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进行的宗教信仰性评析。以闽王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郑剑顺、冯志华的《闽王王审知的民间崇拜》,杨浩存的《略议闽王信仰的现实意义》,周建昌的《试论王审知的神化》,吴诗池、李秀治的《从“南陈北薛”悬案谈起——兼谈薛岭龙源宫祀王审知之谜》(均载何乃川主编,厦门薛岭龙源宫管理委员会、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龙源宫开闽王信仰研究文集》,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在视角上,没有过多地探讨闽王信仰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闽王信仰进行阐述,以探求其在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4,(4):F0003-F0003
<正>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台办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聘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全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下设台湾历史文献研究室、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室、两岸族谱数字化工作室和台湾文献特藏部。研究中心在开展两岸关系研究、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和两岸青年双向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河南省对台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4,(5):F0003-F0003
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台办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聘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全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设台湾历史文献研究室、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室、两岸族谱数字化工作室和台湾文献特藏郑。研究中心在开展两岸关系研究、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和两岸青年双向交流等方而取得突出成就,成为河南省对台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4,(6):F0003-F0003
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台办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侮询机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聘仟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全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下设台湾历史文献研究室、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室、两岸族谱数字化工作室和台湾文献特藏部。研究中心任开展两岸关系研究、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和两岸青年双向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河南省对台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20,(1):F0003-F0003
信阳师范学院根亲文化与两岸关系之研究,缘自20世纪80年代闽籍学者黄典诚、欧潭生等在河南固始进行闽方言及民俗调查中发现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中原根亲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属于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宋全忠 《寻根》2006,(1):130-131
《寻根》杂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区的台湾村》为标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河南邓州市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邹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邓州屯垦定居。据陈氏家谱记载,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间,曾有台湾族人前来“觅亲祭祖”。邓州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陈氏家族第13代孙、  相似文献   

13.
“根亲文化”这一名词是我们信阳根据自己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根在信阳的海内外同胞不断回到祖地寻根谒祖、恳亲联谊的现象首先提出的特色文化名词。经过固始连续多年举办“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品牌效应早已蜚声海内外,得到广大海内外同胞的肯定和认同,得到河南省和国务院的首肯和赞扬。今天,“根亲文化”在省内、国内和海内外华人华侨中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究竟什么是“根亲文化”?发展“根亲文化”意义何在?本文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2,(5):I0001-I0001
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与信阳9币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信阳市台办、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台湾夏潮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于2012年7月23日在信阳开营,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的师生70多人参加了开营式。  相似文献   

16.
戴吉强 《寻根》2012,(2):138-141
一 苏姓何时居于固始,方志谱牒无载。明嘉靖《固始县志》卷二“山川”条中有大苏山,“相传苏真人升仙之所,下有苏仙石”,此地今属商城县,这是固始历史地域内最早有关“苏”姓的记载。虽为传说,但说明早在汉代,固始已有与苏姓有关的地名,也可间接反映在此时,固始已有苏姓族人居住。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2,(3):144
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台湾文献之典藏,经过几年努力,渐成特色。以此为基础,2012年3月9日,研究中心台湾文献特藏部在信阳师范学院新图书馆二楼成立。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尹全海教授应邀介绍了研究中心大型台湾文献之典藏及利用情况,这里摘要介绍五种:  相似文献   

18.
凝公  涂重航 《寻根》2003,(2):102-103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同治年间,发生了台湾高山族人前来“觅亲祭祖”的一桩事,被当时陈道平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载入家谱内。邓州市“台湾村”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自1983年在市台办工作的涂征于《中国建设》杂志发表了“中原的台湾村”一文以来,一些新闻媒体时有报道。但因陈氏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加之长期以来的政治因素所致,缺乏实物和文字根…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2,(2):144
以往海峡两岸关系史之研究,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及渊源关系,海峡两岸的管辖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方式研究不够。有鉴于此,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联络两岸学者,出版"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和"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见证海峡两岸不仅很早就有历史文化联系,而且很早就确立了管辖关系。相信两种丛书的推  相似文献   

20.
豫剧在台湾     
孙景超 《寻根》2007,(3):95-97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大约产生在清代中期。因为河南省简称“豫”,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在河南省及毗连的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即使与河南相隔遥远的台湾,豫剧也是相当流行的剧种之一。豫剧既不产生于台湾,又与当地的语言风格、乡土民情相去甚远,何以能在台湾风靡一时且历久弥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