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标模式:现代文化产业 出版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前提需弄清楚,那就是出版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确定改革的目标模式。出版业,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它凭借出版物(包括图书和音像制品)这个物质载体,发挥着宣传教育、传播知识信息及文化积累的功能。它的功能的发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化,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但多数人对此仍然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承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3.
正理清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理念及范畴,是探讨纪念馆设置意义的一个基本问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精神生活过程及精神生产的成果,它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学、艺术等。相对广义文化,纪念馆属于狭义文化范畴。产业之于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涛甫 《新闻界》2005,(1):14-15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此时,改革已触及到核心体制的问题,改革难度很大,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这对于改革者来说,需要有大勇气和大智慧。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弄清楚: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解决?只有把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明确我们的改革方位,从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薛卫东 《大观周刊》2012,(30):84-84
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下,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问题,从思想、行为、作风、品格等多方面都有一些外在的表现,必须首先弄清楚,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电视文化刍论李萍电视文化一词如今已频繁地在我国电视理论界的文章、论著、讲话、报告中出现。然而,对于什么是电视文化.却很少有人作过准确的科学的界定。要懂得什么是电视文化,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有人曾经统计过,由政治思想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精神的讨论已经得到了较多市民的热烈参与,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少有人提到的是,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前提中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讨论的深入。 一是政治理据。我赞成讨论上海城市精神,首先这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现代城市,尤其在她的经济起飞时期,确实是需要及时的文化探讨来给她定位,需要充分的精神投入来赋予她某种灵魂;而这样的探讨与投入,又决不仅仅是政府以及个别精英的事情,而必  相似文献   

8.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积累和传播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它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相结合的产品。它具有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功育瓦所以人们往往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而把书籍同时又是物质产品这一因素忽略了。大量印行的书籍实际上是原稿的复制品。原稿+编辑加工+纸张+印刷+装订=书籍。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是为了突出它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精神产品是书籍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书籍一般都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因此书籍又被赋予商品的属性。书籍是否有商品属性这个问题本来应该说已经解决了。但最近在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广义地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说,档案编纂是从事文化生产的活动,这实际上反映着对文化理解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是把文化视为人类精神范畴,是观念形态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知识体系,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报刊的贫乏、枯燥、肤浅问题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某些报刊“白开水”式的新闻风格,广大读者早已腻味了,厌烦了,新闻界的有识之士,长期以来也一直为此奋笔疾书,痛斥其诸多危害。现在看来,这种现象恐怕反映的不仅仅是办刊技巧方面的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某些报刊民族语言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 首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为我们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生机勃勃的生存空间,社会变化从经济开始,反映到上层建筑,最后落实在文化上: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宏扬民族文化精神寻求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一个时期以来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对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宗旨的新闻界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其次,“大白话”式的新闻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们文化水准不断提高的时代要  相似文献   

11.
当今,以精神规范产品,以产品巩固精神,以符号沟通产品与精神,从而构建"品牌精神"。"品牌精神"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产品与符号、精神的互动的过程。产品是精神价值的载体,产品设计符号,符号传递精神,精神改变产品,三者的互动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文章以"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的"品牌精神"生产为例,探讨如何让精神因素有效地参与到产品设计及品牌营销中,使产品依托符号意义,产生精神文化内涵,从满足消费者物质产品需求转换为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从而塑造"品牌精神"和品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衡说,“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又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 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 论及文化属性,具体说来,有个文化层次问题。 当以都市报群体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报纸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当研究的是,这类市民报纸应当运用什么层次的文化,以及怎样运用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知识以及相关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知识以及信息产品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提升和普及,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多元化倾向不断增强。这两个方面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方面,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急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精神文化产品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萎缩。以图书为例,自2003年开始,新华书店系统以及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购进和销…  相似文献   

14.
我省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积极拓展新型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历史追溯、精神熏陶和审美鉴赏,提升档案文化产品的服务力和竞争力。而要拓展新型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关键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注重载体创新目前,档案文化产品主要有档案展览、书籍、画册、影集、名人字画、票证复制品,以及档案工艺品等。这些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受社会公众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逐步提高,而传统档案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却在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倪集裘 《编辑学报》1990,2(3):178-180
期刊编辑的素质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就个人工作体会,略谈其一、二。 报纸、图书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作为期刊,同样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迅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信息,除了广播、电视和各类图书报纸等传播媒介外,各种各样的期刊同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出版社的性质,首先需要对出版社所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产品——图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它是由表达知识内容的书稿和适于大量复制书稿内容的物质载体相结合而成。书稿和物质载体两者缺一,就不成其为图书。因此,既不能只着眼于书稿,说图书是精神产品;也不能只着眼于它的物质载体而说图书是物质产品;笔者认为,宜把图书这种劳动产品定义为载运着书稿形式精神产品的物质产品,或者说它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同于知识产品,不同于文化用品。知识产品是指文章、科技成果等精神生产成果的直接体现,文化产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大量复制而成的知识产品。纸张、文体用具是掌握文化需要使用的文化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对于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统一国民意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战后,日本参照欧美形式建立了由政府和协会共同管理,多种法规共同约束的独特的出版管理制度.日本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企业相协作的较为完善的出版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编辑学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行发 《编辑之友》1992,(4):3-4,11
由于编辑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因此对于其研究对象问题,尚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有四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编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原始的精神产品(原稿)。“由他人创作的(不是编辑自己的)而以原稿形式出现的精神产品,应该是图书编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精神产品,是原稿、稿件、书稿和其它形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期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战略思考——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精神产品和服务社会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特征。期刊这个产品,确实是能赚钱,搞  相似文献   

20.
某学报刊出《论精神产品》一文,说精神产品应该“商品化”,其中讲的一条很重要的理由是:“精神产品如果不能按照价值规律参与社会商品流通,那么,精神产品不可能摆脱物质基础的纠缠而受制于物质资料,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精神生产者对物质资料占有者的依附。”结论是,“精神产品的商品化,……这正是繁荣社会精神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