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相似文献   

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与之相伴26年。王闰之的出身是个谜。有人说她是进士之女,有人说她是目不识丁的村姑,  相似文献   

4.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之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故国神游”尚不宜下“确解”》而运用以苏注苏之方法,认为可以确解为苏轼神游故乡,亡妻王弗多情而惊怪其早生华发。表现苏轼之“不思量,自难忘”也。  相似文献   

5.
千年梳妆     
公元一零五四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十五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然后一巴掌扇将过去。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有等待。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做苏家的女人。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诗风遒劲刚健,开"豪放派"之先河;同时,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曲折的爱情故事,也让他的诗文在豪放之外多了几分哀愁与婉约。通过对苏轼诗词和文集中关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位女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希冀展示一代文豪豁然、旷达心胸之外的婉约情怀。  相似文献   

7.
千年梳妆     
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15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  相似文献   

8.
苏轼两次路经雷州,又寓居儋州三年有余,直接引发了雷州文明书院和儋州载酒堂的兴建。二者皆因苏轼而兴,因苏轼而名,亦皆被世人习称为东坡书院。随着东坡书院的诞生与发展,雷州、儋州两地文教渐开,原先被视为畏途的"蛮夷之地",终有"海滨邹鲁"之称。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前准备(一)激趣导入课题有一首词感情深沉,凄婉哀伤有一首词描绘的爱情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有一首词还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悼亡词"它是?(二)创作背景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  相似文献   

10.
苏轼爱民亲民惠民的淑世情怀与超旷豪迈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东坡文化精神之核心,它对打造惠州惠民之州、开放之州和铸造惠州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提升惠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之竞争力影响甚大,极具现实意义。提高对以东坡文化为核心软实力建设的认识、深化东坡文化理论研究、以创作为契机宣传东坡文化、创建东坡文化主题公园等,对提升惠州文化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宦海升沉的人生旅途中,广泛结交,友情遍植;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以及人情冷暖变幻无常,他真正引为知己的朋友为数不多,而其中就有数位女性。苏轼在对王弗、朝云、柔奴、胡文柔的推重激赏中,流露了知己之感知音之赏,显示了进步的妇女观。苏轼的妇女观源自于其心灵深处的平等意识,也基于其在纷纭复杂的人事纷争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与其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透过苏轼诗歌对水的描写,可以见到东坡的人格形象:乐水智者、济世仁者和近水隐者。乐水智者是东坡的天然人格,喜水的天性使苏轼趋向水边,写下许多感受水领悟水的诗篇,显示着其天然人格的影子;济世仁者是东坡的现实人格,使东坡关于水的诗句有了关怀民生万物的仁者之思;近水隐者是东坡的理想人格,是在现实的冲击中对天然人格的追觅和回归。  相似文献   

13.
周晓瑜 《现代语文》2006,(10):17-17
宋朝名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取号“东坡”的原因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十年生死两茫茫……想象着苏轼夜半拭泪醒来,仍恍如不知其妻王弗是真的香魂归来或者只是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1049—1100)是苏轼最喜欢的作家.苏轼知徐州时,秦观为作《黄楼赋》,苏轼叹为有屈宋之才.其后劝其考进士、荐其举制科,又致信王安石引荐之.晚年在海南,作书付子过,称秦观与张来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及闻秦观死讯,至有不可复得之痛.苏轼之喜欢秦观,不乏才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意,故一有机会,便在同道间称赏不置.而秦观之好议论古今、文词间崭露出来的豪隽慷慨之气,盖与苏轼为最近,故林纾有言,秦观《策论》,与东坡同一轨辙;且谓:“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这应也是苏轼赏识秦观的原因之一.至于秦氏在诗词方面与苏轼风格相差甚远,则是苏轼推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当然,他的婉约词已迥然异于传统的艳科词。这是因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17.
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化现象的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坡“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化内涵,从而认定东坡嘱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一首诗,叫做《初到黄州》。一讲到苏轼,三个名词会同时进入脑际:首先是“苏堤”,苏轼为官抗水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杭州城里的一大景观。其次是“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在诗、书、词、画上的非凡造诣和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而一再为人们所引为广告之语,比如“东坡肉”、“东坡酒家”、“东坡酒”等。第三个名词是“乌台诗案”,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苏轼曾用诗句来…  相似文献   

19.
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晚年南贬瘴荒之地只身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老境遭贬的苏轼在心灵上和生活上得到很大慰藉。不唯如此,苏过又是苏轼三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位,且因其文采最与东坡相类,历来有“小坡”之号。这小坡的称号,最早盖得到其父苏轼的认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赵次公注曰:“小坡,言过也。过,时谓小东坡”。可见当苏轼在世时,时人就称苏过为小坡,苏轼本人也对此表示赞同。那么,时人称苏过为小东坡的根据是什么?苏轼赞同这种叫法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上引的诗句中,已经部分地获得答案,即以擅长作枯木怪石著称于时的苏轼,认为其幼子苏过最得其画笔命意所在,善于  相似文献   

2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作者以神遇爱妻,今朝之坎坷不可胜道;因梦见王氏,往日之恩爱如在眼前。较之“古人”“来者”的悼亡之词,其情真意切悲哀凄凉者虽同,但寄情于梦境,发端于现实的亦虚亦实的写法却不多见。“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实写,“茫茫”两字总领全词。王弗16岁与长自己3岁的苏轼结婚,夫妇感情一向笃厚,但她不幸于26岁谢世,次年葬于四川老家。经过10年宦海沉浮的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山东密州做知州,时年39岁。“十年”者,包括夫妻婚后10年和王弗死后10年两层意思。“茫茫”一词,直写生死之不可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