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专利分析进行竞争对手跟踪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许玲玲 《情报科学》2005,23(8):1271-1276
专利是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将专利分析方法应用到企业竞争情报实践中,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竞争对手、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特点及实力,还可以帮助企业推断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网上专利数据库方便了专利信息的检索,而相应专利分析软件的出现又使得专利分析更加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2.
从专利直接引用和专利共被引两方面讨论专利引用行为对行业技术竞争的影响。专利直接引用导致技术研发领域中创造性破坏效应的产生,企业在专利引用与被引的过程中改变知识存量与结构,从而影响自身技术实力的发展。专利共被引则通过第三方的专利集成引用行为揭示出潜藏的企业间竞争关系。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采集中国市场上RFID领域的技术领先组织的专利引用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组织通过专利直接引用获得的知识累计流入量对组织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滞后1年)有正向影响;专利共被引(滞后2年)与企业间研发规模的一致性相关,但其对企业技术竞争态势的指示效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挖掘竞争对手专利情报,为企业制订专利战略提供决策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同时还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因此,分析和利用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获  相似文献   

4.
洪勇  康宇航 《科研管理》2012,33(7):81-87
专利间的引用关系是研究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分析技术知识的流动提供了客观的测度依据。本研究以专利引文作为衡量技术溢出的途径,从当前特定技术领域内企业间技术溢出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内容和结果表达上入手,提出了专利互引、专利他引和专利自引3种专利引文形式在企业间技术溢出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创新性地引入可视化概念,构建了基于专利引文的企业间技术溢出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并以公路工程领域为例,对该领域组群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企业间技术溢出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视化分析,以图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
企业间技术相似性是企业技术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为了给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技术竞争与合作对象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提出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分析方法与流程.首先,综合比较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相关方法,指出专利耦合分析能较为准确、实时地体现出企业间的技术相似性.然后,在阐释专利耦合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企业间专利耦合强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有效区分多对耦合对象之间耦合强度的差异.再将专利耦合分析与相关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相结合,构建了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可视化分析与应用流程框架.最后,以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为例论证了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可视化分析流程与应用效果,为企业相关技术情报分析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潘颖  卢章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89-193,198
提出一种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企业技术战略的新方法。以商业方法专利为切入点,通过专利组合和专利引用将企业技术战略构建常用的"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聚类分析的结果构建出企业技术战略模型。该模型明确了企业间的四种关系,使企业能够更加清晰地确立自己在业内所处的技术位置,同时也使合作伙伴/竞争者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7.
戴玥 《情报探索》2008,(9):78-81
从企业技术战略的角度入手,介绍了专利分析用于了解企业竞争对手技术动态,并以日本JFE钢铁公司为例,介绍如何通过专利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特点及技术团队。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LDA的企业竞争对手识别模型,在海量同领域企业中精准识别竞争对手,剖析其技术发展领域,为企业制定竞争策略提供情报支撑。[方法/过程]首先,根据技术领域与目标企业下载专利数据;其次,将目标企业与相同技术领域企业专利数据合并,对专利摘要进行主题建模并借助LDAvis可视化工具与相对接近度计算识别潜在竞争对手;最后,借助LDA模型、困惑度与主题相似度计算潜在竞争对手技术多样化指数(TD)与技术专业化指数(TS),通过竞争力气泡图识别竞争对手类型,从而完成竞争对手识别模型的构建。[结果/结论]构建的企业竞争对手识别模型可以较好地识别出目标企业的竞争对手,并建议目标企业应积极对标竞争对手的技术领域,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阮梅花  孙继林 《现代情报》2010,30(10):52-57,60
本文构建了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提出专利情报在各个阶段的应用措施,具体包括: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企业选择了正确的创新方向,达到战略集成;建立相关专利数据库、分析专利引文,促进企业知识集成;分析专利技术领域,并查阅、参考相关的专利说明书中的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技术集成;通过专利分析识别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构成及其实力,辅助企业制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策略;通过专利分析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发现重要客户或供应商,加强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组织集成。专利情报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法律和经济方面的信息,是企业集成创新的利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基因工程等新兴领域技术更迭尤为迅速,如何及时、准确地识别高影响力技术对捕捉技术机会、跟踪技术热点、分析技术演化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引文网络方法,引入影响域来揭示技术影响力扩散的范围,在空间上将评估范围从直接关系扩展到间接关系;引入活跃度来揭示技术影响力持续的时间,在时间上考虑了专利年龄和技术贡献的持久性,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构建专利即时影响力指数。[结果/结论]从基因工程领域的技术成长期中筛选出40件高影响力专利,专利影响力评价结果与领域实际发展现状吻合。利用专利即时影响力指数不仅可以及时、准确捕捉到领域内现阶段的高影响力技术,还可以挖掘出基因工程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的整体研发热点的转变。[局限]从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该指标适用于技术成长期的专利即时影响力评价。  相似文献   

11.
应用搜索路径连接统计法和搜索路径节点对统计法计算引证路径的连接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引证网络的技术进化路线提取算法。从美国专利数据库中采集了5073项1975年至1999年授权的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专利,分析了专利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年度分布情况。从专利数据集NBER中查询得到专利引证关系,利用网络分析软件Pajek构建专利引证网络,提取了数据挖掘领域的技术进化路线。由实验结果可知,技术进化路线包含创新、扩散和突破,是一个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突破相结合的过程。根据专利内容将主要进化轨迹分为三段,从继承性和延续性的角度分析了各阶段技术的发展情况。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利引文的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方法包括三大步骤:以引用关系为纽带,建立代表技术知识的专利方数据集与代表科学知识的论文方数据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论文方所代表的科学学科和专利方所代表的技术领域;建立科学学科与技术领域间的映射,描述并显示双方的知识溢出关系。但这三大步骤中分别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区分专利对论文的引用类型将导致探测误差;二是依据IPC的分类方法不能反映专利方子技术领域的知识类别;三是现有探测方法中缺失科学论文对技术创新的反向引用计量。  相似文献   

13.
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过程和本质的阐述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基于TRIZ的专利知识挖掘、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著录特征项统计分析、专利组合战略分析、专利引证分析和专利内容挖掘等进行梳理和综述。最后,提出了基于专利挖掘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支持方阵和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4.
获取核心技术情报对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常被用来确定核心技术,但时滞比较长.对<德温特创新索引>专利数据进行专利家族分析和专利指定有效国分析,可以确认当前世界前沿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冯灵  袁晓东 《科研管理》2021,42(4):123-130
专利丛林是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必须关注的技术陷阱之一。专利越分散、专利权的交叉和重叠现象越严重,专利丛林越多。对专利丛林进行识别和分析可以有助于相关企业预测及规避本技术领域潜在的专利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术创新中的障碍。本文拟以高铁制动技术为例,以小见大,对高铁技术领域的专利丛林问题展开研究。利用专利引证三元组计算法对高铁制动技术领域的专利丛林进行测量和识别。随后,基于有效专利时间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分析高铁制动技术领域对专利丛林演变进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高铁技术领域存在专利丛林问题,在经历了专利丛林的萌芽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后,现阶段正处于专利丛林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16.
通信设备巨头技术创新布局与扩散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天华  于光  石春生 《科研管理》2011,32(11):18-24
专利引文是衡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以著名的德温特(DII)创新系统的数据,对通信设备行业两家重要企业思科与华为的专利引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些中国高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其研发效率已经追上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技术扩散主要是在国内,国际间技术扩散刚刚起步,影响力较小;而跨国企业技术扩散是全球性的,影响力处于龙头地位;追赶型企业技术创新是力求突破的锥型布局,领先企业是平衡型的哑铃布局;企业的技术创新布局主导着它们的技术扩散方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宽度大,但是优势技术少,技术深度低。而跨国企业优势技术多,技术扩散的深度高,技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Inventive progress measured by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tud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onstitute a field of growing importance and sophist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with a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ventive progress. Investigat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patent citation data, we conclude that single-stage citation analysis cannot reveal technological paths or lineages. Therefore, one should also make use of indirect citations and bibliographical coupling. To measure aspects of cumulative inventive progress, we develop a “shared specialization measure” of patent families. We relate this measure to an expert rating of the technological value added in the field of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In sum, the study presents promising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explain asp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4年我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应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采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电信投资量的交互项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实证表明:(1)无论从专利数据还是城市创新指数来看,互联网发展都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2)互联网发展加速了专利的折旧速度,有利于提高创新知识的更新速度;(3)互联网发展加快信息的传播,提升了专利的国内外引用,显著增加了创新知识的溢出。本文为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中楷  刘佳 《科学学研究》2011,29(9):1311-1317
 利用专利及其引文网络进行技术轨道识别研究。阐述技术轨道识别的原理,形成技术轨道识别的算法,从理论上提供技术轨道识别及其可视化的可行性。结合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数据,识别并绘制出技术轨道图谱,对主要节点进行重点阐述,探寻技术沿革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处于共性技术需求强的产业内的企业,组建专利池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专利池的形成使池内企业通过技术交流、共享,突破技术瓶颈,并依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防止垄断现象发生。现有研究大多以专利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为研究导向,并未对专利池从形成-共享-分配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进行剖析。为此,文章提出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提炼出关键要素。以专利池运转机制为切入点,结合外部环境及内部影响要素,深入研究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影响机制。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起影响机制的因果回路图与流图,更直接的呈现出专利池全过程影响机制的优点与不足。本文研究发现互兼容互操作的产业更适合构建专利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维持专利池持续运转;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专利池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