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崛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从化上探讨全球的现代化问题。继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后,后殖民主义形成了三个学派:解构理论派、精神分析派和女权主义派。这些理论从化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第三世界”现代化可能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风靡台湾,引发了一股台湾后殖民主义思潮。在邱贵芬、陈芳明、廖朝阳等后殖民主义批评者的影响下,后殖民思考成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台湾儿童文学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也日益兴起。台湾儿童文学界先后出现了以蔡尚志为代表的"去中国"派;林文宝、邱各容为首的"抵一切中心"派;杜明城的"去西方中心"派。以上三种理论学派基本构织了后殖民视野下的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黄燕 《文教资料》2009,(28):55-56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本文旨在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观察分析译者在归化与译化选择方面的文化与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晶瑶 《文教资料》2007,(32):51-52
后殖民主义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文学界及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后,全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东西方经贸、文化等往来更加频繁,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交往更是带来了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西方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策略引起了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注意,同时反映在文学作品及文学批评方面,给批评界带来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文化认同(cuitural identjty)的问题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议题。随着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提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及文化认同的特性,提出文化认同本是一种自然的呼唤,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认同却需要构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理论因立足于反映遭受过殖民压迫的弱小国家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黑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我身份的迷失等悲剧现象;同时表达对冲击下部分坚守民族文化的黑人形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学者竞相讨论的一个文化焦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海外新儒派辩证观点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冲突性。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不断现代化,努力推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文化格局的出现,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显得既必要、又迫切.虽然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代学人屡经努力,可非此即彼或折中调和的文化取向原则,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既显得步履为艰,又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尴尬,要走出这一困境,只有用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包容,改变传统的单元思维模式,立足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尊重异质文化的独特性,使中国文化显现多元态势,中国文化方可真正步入现代.  相似文献   

13.
对学校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是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也为目前的学校现代化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变革,即学校文化的转型。这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现存学校文化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实现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复古主义,二是全盘西化,三是折衷主义。此三种观点均有偏颇。现代化首先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解决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应从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出发,把传统哲学与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世界整体化时的一个特定阶段。本文以儒学为例,讨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世界各国文化为环境,既要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殖民主义,还要警惕文化世界主义演变为文化帝国主义;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古今,贯通中西,总结经验,各取所需,择善而从,取长补短,中外互利,是处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关系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动态的不可逆性,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现代化系统的开放性、无数的非线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处理好文化现代化系统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坚持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全球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中国人民基于这一趋势所做的明智选择。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考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卞永军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6):71-73,86
在现代化研究中,韦伯的"中国命题"被解读为关于现代化的话题。文章通过对该命题在现代化研究中不同境遇的梳理,提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相关性问题,辩证地分析了二者关系,指出传统文化只有实现现代转型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对其现代转向的具体路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