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保定蒙养学堂,是保定第一所新式初等学堂。1949年,改为河北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名列《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名校》。2012年实现新的跨越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117年风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0年11月出版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在第75页有这样叙述: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二十多所新式学堂。而2004年版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在第72页却这样写到: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堂。那么,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到底是二十多所还是三十多所呢?  相似文献   

3.
王冬凌 《教育科学》2003,19(5):61-64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13,(5):F0004-F0004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保定蒙养学堂,是保定市第一所新式初等学堂,2012年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著名作者苏叔阳、词作家阎肃曾就读于此。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是现在全国的中小学(包括师范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音乐课是从什么时间起,由当时的中央政府规定为新式学校中所开设的课程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之《音乐·舞蹈》卷“学堂乐歌”条中是这样说的:“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开设予以认可。”也就是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认可在新式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当时叫“乐歌”课)的时间是在1902年。同卷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条又说:“1903年清政府对在新学堂中设置乐歌予…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的新式学堂与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统治采取的应急举措,在新政期间,随教育改革推行,涌现出大批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从办学宗旨,教学对象,学习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3,(5):82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保定蒙养学堂,是保定市第一所新式初等学堂,2012年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著名作家苏叔阳、词作家阎肃曾就读于此。学校荣获"全国绿色学校""科技创新型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三个一"理念,即一个灵魂:九年影响一生,  相似文献   

8.
冯琳娜 《考试周刊》2011,(47):88-89
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不仅是中国近代官学体系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本文旨在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并探讨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教育》2013,(33):16-16
严修(1860-1929),字范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他注重借鉴日本的实业教育先进经验,两次赴日考察实业教育。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同行东渡,将重点放在实地考察,主要了解实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行政管理。他参观了女子职业、高等工业、寻常师范各学校以及实践女学校等。归国后,他在天津、保定等地大力举办实业学堂,1904年改北洋工艺学堂为直隶工艺学堂;1905年又建立初级工艺学堂;还于家中设保姆讲习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并筹办北洋法政、师范等学堂。他在保定创设保定师范学校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大量匮乏。为填补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师资空白,清政府聘请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他们来华后,不仅承担新式学堂大部分课程教学,还积极参与到新式学堂的建设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教习的来华背景以及在华教育学术活动,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发端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F002-F002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坐落在历史化名城保定市,其前身是创建于1904年的保定师范学校,始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创始人是我国近代名教育家严修,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培养洋务人才,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从它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分配等办学状况来看,新式学堂都带有浓厚的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揭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序幕。新式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过去学者对江西新式学堂作过不少研究,普遍认为江西新式学堂居于全国的前列,对新式学堂所起的作用评价较高。在顺应清末新政的潮流下,江西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并有所发展,但在清末国弱民贫、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行新式教育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江西新式教育取得的成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教育》2014,(28):71
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多有创新,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完备、系统的新式教育制度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阶段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05年废科举前后,各地兴起办学热潮,但新式学堂应该如何办理,其规模和形式如何,各地却各行其是。究其缘由,新式学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社会各界对新式学堂这一新鲜事物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彷徨与无奈。废科举前后所呈现出的社会紊乱状态,说明转型期新式教育的培养方式导致社会结构逐渐脱序。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最先设立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将来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以英文、法文书写,而当时清朝没有合格的翻译人员,因此,培养翻译外国的外交文书的翻译人员便是京师同文馆创设的直接原因。洋务派企图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一批外语人才,以适应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师范传习所是清末正规师范学堂创办完善之前的师范人才培育机构.通过对《岭东日报》的报道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出清末粤东地区先后创办了23所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与地方新式教育得到较好的融合,不少学堂创设了附设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在清末地方师资培养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正规的师范学堂,不能单纯将师范传习所视为师范学堂的过渡性机...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外语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洋务企业需要的人才。从分析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等特点入手,可以探讨洋务新式学堂的建设对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