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家加里宁曾说过:“报纸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报纸每天与千万个读者见面,传播着信息、思想、知识,新闻写得越准确、鲜明、简练、通俗,报纸就越能吸引读者。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特点之一。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新闻语言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新闻语言在说明与解释事实时也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也不能歪曲。有人比喻作文准确地运用文字,就像音乐家准确地弹奏音符一样重要,如果弹不到点子上,就会走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的首要条件是用词贴切。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影响新闻的内容,降低宣传效果,或给读者造成新闻报道吹牛之感,或给读者造成理解的歧意。例如:某人服法,投案自首,如果新闻报道把他写成“伏法”就是处了死刑,意思就反了。强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就是用语要科学,合乎唯物辩证法。记者热情高涨时,往往会说过头话。有篇新闻稿写一位青工起早摸黑地替邻居孤老买菜买粮,打扫室内卫生。这本来是好事,但新闻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来的新闻改革和实践,新闻写作向文学借鉴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最多的。在坚持和确保新闻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一些文学手法为表达新闻事实眼务,使报刊的面孔生动活泼些,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1、像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 新闻写作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而新闻要成其为“新闻”,就应当象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一定把要“这一个”信息捕捉住,并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我们的新闻写作写得千篇一律,原因就是只陈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不朽,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推敲”的典故是说明炼字在文学作品中重要性的最好言证。然而以重时效性、真实性的新闻作品是否一样需要在文字表达方面精雕细琢,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仅仅把事情写清楚是不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才能使读者“通彼此之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可读性。特别是在晚报的新闻作品中,更要求语言活泼有生气,使其具有感染力。正像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所说的那样“读者似乎听之有声、视之有形、尝之有味、触之有感、闻之有香。”…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常常要运用数字,特别是经济新闻,用数字在所难免,在有些新闻中,数字本身就是主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中的数字用得好,能使新闻增色;否则,会使新闻枯燥。怎样用好数字呢?我谈几点体会。各个部门的数字,在本部门的专家们的头脑中是立体的,有生命的;但它对一般人来说,则往往是平面的,无生命的。要让新闻中用的专业数字在一般读者的头脑中“站”起来,就  相似文献   

5.
卫生科技新闻由于涉及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严谨,往往流于“老套”,不容易写“活”,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吸引人。对于卫生类专业报来讲,卫生科技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怎样写好卫生科技新闻,从而吸引读者,活跃版面,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条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标题,往往会与读者失之交臂,而好的新闻,配以精彩的标题,往往会夺人眼目,使读者“一见钟情”。对于很难写活的卫生科技新闻来说,做好新闻标题尤其重要。而如何做好标题这个“新闻眼”呢?我的体会是巧…  相似文献   

6.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7.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8.
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新闻中充满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语言冗长乏味,其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采写新闻稿件时,就应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要写得简练。紧凑,写最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对新闻语言的运用,有些采编人员和报刊并没有解决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晚报如何锤炼、运用新闻语言,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新闻语言风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放下架子,实现新闻语言的平民化 晚报要想进入家庭,赢得读者喜爱,就必须深入生活、切入社会、走进读者,用具体、生动、典型的社会生活现象和新闻事件的报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要看新闻语言是不是群众平时说的语言、熟悉的语言、看得懂的语言.因为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出于肺腑,形诸口舌,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尽管可能原始、粗糙,却是鲜活、生动的,能直指人心.用群众语言来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就会富有感染力,晚报和读者之间就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3.
新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是读者。我们体会到,在新闻改革中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观念。有读者观念,新闻的其它方面的改革如写短、写活、服务性、可读性,也会相应地进行配套改革。1984年初,我们明确提出了“保持短活特色,认真研究读者,加重报道分量,逐步创出风格”的新闻改革目标。近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不少作者刻意追求新闻写作的形式美,这无疑是件好事。新闻跟文学一样,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的形式愈完美,就愈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追求表现形式美有一个度,就是运用诸多表现形式的结果,不应是突出表现形式本身的美,而应借助于形式把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为整个内容所吸引,不再去注意形式本身。技巧和手法是要的,但如果让读者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技巧和手法,这文字便很难算是一流的了。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可刘  相似文献   

15.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关于“立体”辞书上这样解释:“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介竞争非常激烈,谁家办得好,谁就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有一个竞争问题。报刊新闻写作采用“立体化”,是同电视、广播竞争读者的重要一环。写新闻讲“立体”化。也就是说,新闻所叙述的事件、人物,要给读者留下“立体”感觉。新闻的立体感就是要使读者感觉到新闻所叙述的事物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有何特征。它的不同的诸侧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使读者通过读“立体”新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地如临其境,如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爆炸时代 ,传媒太多太多 ,读者的取舍太宽太宽。做为消费者他们对报纸的需求是“好看”、“有用”、“重要”。要想把读者的视线一把拽过来 ,靠什么?靠的是新闻资源。抓好新闻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谁更多地占有和更好地运用新闻资源 ,谁就必然会在新闻竞争中胜出。可以说 ,用好新闻资源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源头。一个称职的新闻资料员 ,不仅要懂得资料管理 ,同时还要具备“新闻脑”和“新闻鼻”的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报业工作的需要 ,我们认为新闻资源建设大有可为。一、建立自己的报纸数据库由过去的单一报纸…  相似文献   

18.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20.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