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传播大环境下,移民传媒构筑起独特的文化空间。在信息受传过程中,源于不同族群和文化传统的受众具有不同心理需求,移民传媒有助于其受众进行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本文试从移民传媒的人种学背景、现状、特征以及其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移民传媒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文化认同受到了来自全球传媒网的极大挑战,我国的主流媒体在国家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强化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本文认为,我国主流媒体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手法,积极设置中国文化议题,掌握受众的变化,适应传播新技术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以建构和强化中国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物,更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传媒实现数字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传媒数字化时代,如果及时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岳淼  刘婧 《东南传播》2010,(11):77-79
全球化传播格局的形成,使得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所以,华文传媒此时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和发展。因此,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面临着吸收世界多元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在承受着外来文化消极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恶意渗透的巨大压力。如何使华文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消除全球化给传媒竞争和国家文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甚至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中国硬实力的持续快速增长、世界范围传播环境以网络的兴起为标志的变革等机遇都给我国华文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华文传媒飞跃性的发展,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一种解读体育传播政治功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体育传播为切入点,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在进入21世纪后和平崛起三个阶段,分析了官方媒体通过体育传播对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中国官方的体育传播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建构功能,这种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民族情感的建构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及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传播应以奥运精神的传播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与数字化相伴的是就是传媒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2010年12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  相似文献   

7.
王润 《传媒》2010,(10):72-73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发布了一个颇为令人注目的结论--"数字化传媒手段的普及正在启动数字内容的应用,‘新娱乐时代'已经来临".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不仅是飞速变化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泛娱乐化"正在以来势凶猛、无孔不入的姿态,全方位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几乎吞没了一个曾经被人们重视和尊敬的字眼--"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认同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集体意识,这种建构可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也可能是稍作修改的"挪用"。在建构过程中,有三种主要因素参与其中,一是与他者的比较,二是外力模塑,三是特定的文化记忆。区域文化认同无疑也是可建构的,而"非遗"的地方性、审美性与符号性与区域文化认同之间具有耦合性,是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但是,把小地方的"非遗"建构成较大区域的文化符号时,可能会产生矛盾,一是小地方不愿意自己的文化被征用,二是大区域并不认可来自小地方的"非遗"作为自己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区域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征用"非遗"等传统地方资源,这其实是本土意识对全球化的应激反应,这种区域文化认同其实暗含着某种排他性,可能导致"文化自闭症",这是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9.
林疆燕 《传媒》2004,(12):27-28
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由纸媒质向电子媒质变换,文化传播正在不断创造新兴的媒介形式,这一切带来了传统媒体的更新发展,形成了现代化、全球化传媒全新格局.形式的变革导引了文化本体的革命,视听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文化的创新、扩容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延展和多元化繁荣,形成文化产业特有的生态一一以内容经营为产业核心.使我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时代到来之际,出版产业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0.
李林 《出版广角》2021,(3):6-10
数字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数字化及其深刻、泛在的社会影响力,也将使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数字化所引发的国家文化安全系列问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一方面,数字化催生了新的国家文化安全形态——数字文化安全,数字文化产业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文化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这种发展趋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五年。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传媒竞争的加剧,给广播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急剧扩散,成为引发广电产业战略转型的决定性因素,以往的分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广播电视产业进入业态、服务以及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之中。战略转型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由广播电视大国向广播电视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取决于"十二五"时期能否以新思维、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在物质产品较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与提升软实力日益成为国与国竞争的核心所在的当下,传媒产业地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电力、通信等排在第六位,是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产业。1国家领导人在各种重要场域中也一再强调以传媒产业领衔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指  相似文献   

14.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离不开传媒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对于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传媒,充分发挥传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地方主义与传媒想象——周立波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立波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构成了地方主义崛起的文化景观,传媒对于这个文化景观的阐发,表明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中国,城市这个中观层面的地方主义开始浮现.在上海迈向中国唯一的"全球城市"的背景下,传媒借由上海的独特历史,建构了关于"上海隐情"的话语叙事,赋予上海城市地方主义以多重文化意义,重构了上海城市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宏观上讲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与世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碰撞 ,也是中国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的大势所趋。然而传媒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带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能够广泛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情操 ,因此一旦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生效 ,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 ,就会利用开放市场逐步进入发展中国家 ,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传媒产业带来冲击。全球大众传播业的现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2000年发表的一份《人文发展报告》称 :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趋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 ,因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了平…  相似文献   

18.
徐泽民 《新闻战线》2015,(7):160-161
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升级和受众的持续增加,引起了传媒业内的文化震动效应,为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体育传媒业应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实施体育传媒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增进与外界媒体的联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促进我国传媒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是5G、区块链、物联网、VR、高清等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质变期,更是我国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这就要求传媒业"跳出传媒看传媒",把自身置身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置身于文化强国建设中,来寻找可能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张芸  刘晓超 《传媒》2011,(8):64-6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分析河北省传媒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调结构、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