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汤国兴 《新闻世界》2009,(10):81-82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在不通知采访对象、不表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偷拍偷录式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也被称之为暗访、偷拍。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4.
如今,打开网页,随处可以看到含有“偷拍“字眼的新闻。其实,偷拍最早是被运用于新闻采访当中,作为暗访的一种手段,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方式能够让记者获取正面采访或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展江 《青年记者》2016,(7):78-80
今天我们所说的暗访偷拍(偷录),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记者不告知采访对象而获取新闻信息的行为.在广播电视诞生之前的19世纪后半期,报刊的暗访技巧首先在高度市场化的英美报刊中发展起来,它令报刊获得独家猛料,彰显了“第四等级”的威力.同时由于暗访偷拍或多或少地使用瞒骗采访对象的手段,这种采访技巧从一开始就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先看一个早期案例.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因为它毕竟能够让记者得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得到的真实情况,并且常常可以获得较高的“卖点”,受众较高的认可度。 然而,对隐性采访的争论依然存在。争议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新闻界本身。由于这些争议涉及新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9.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也称为“偷拍”,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偷拍”则始于电视新闻记者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今,这种选择似乎已成燎原之势,几乎成了所有电视台记者暗访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