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寻根文学的重要文本《红高粱家族》系列以现代意识反观历史,在背景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静”与“动”之美,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景物描写在叙事类文本中常常发挥着独特的文学功用和美学价值,或烘托人物形象,或渲染环境气氛,或表现主题价值,或具有象征意蕴。《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中,“雪”与“火”的对照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艺术话题。  相似文献   

3.
在十七年文学中,政治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革命的文学任务、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南针。以战争、地下革命斗争为背景的战斗英雄,投身革命洪流并自觉接受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为社会主义开创新事业的农民新人构成了此时期英雄谱系中最重要的形象系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人物形象(如战斗英雄背后的“指导员”、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创始人沈丛文的嫡传弟子 ,深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熏染 ,又有幸接受了西方文艺思潮的洗礼 ,因此在其踏上文学道路之初 ,就致力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方法结合起来 ,在“传统—现代”间创造一个恰如其分的审美空间。其文本中对富有人文思想蕴含的人物形象的刻划 ,对现代性文学主题的关注与探索 ,对小说概念的刷新等都寄寓和体现了他的“传统—现代”意识 ,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是学生有效理解小说内容的关键。细读文本是学生剖析人物形象的“法宝”,便于借助对话、心理和空白,丰满人物形象,有效理解阅读效果。文章以《穷人》这篇小说为例,从对话、心理和空白入手,详细介绍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7.
“人是文学的材料”。戏剧文学作品(其它文学作品也大都如此)中的艺术形象主要的是人物形象。剧作的思想意义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没有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很难体现作品的思想意义。而没有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就无法挖掘作品——高尔基喻之为“青草复盖着的堡垒”——的思想意义。戏曲教学中那种“说主题”“说性格”之所以缺乏力量,正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是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主要“样式”(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比较下列几种关于小说的“界说”(定义),可以加深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生活,这就是小说。”(初中语文第三册《谈谈小说》)“小说是一种综合地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中的两极,厘清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问题意识需要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培养,尤其能从原始期刊和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中获得。文本细读十分注重“直觉判断”与“第一印象”,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细节”的隐喻意义和语言的“能指”功能。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实质上秉持着一种“合理的误读”精神,烛照了文学研究的盲区和空白地带。  相似文献   

11.
小说写到今天,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大一统地位开始松动.在一些作品中,触发和丰富人们审美感知的不再仅仅是人物,氛围、意念、情调、文体等诸多因素都在借人物这个载体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内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不过,“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规律性价值。小说在近年的实验探索中既注重自身文本的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对“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迷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针对民族志“文本性”的挖掘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和明确,这种延续的趋势蔓延到文学“文本性”的同步解释和辅助民族志文本的愈加完善.本文从“文化意义系统”和“文学文本性”两个方面,展开民族志与文学之间的深层对话.结论是,两者之间是一种依附的双生关系.在两个单独的方向性研究过程中,客观性和主观性都会被挖掘出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七年这样一个文学叙事放逐男女情爱的文学年代中,长篇小说《红日》与同时期同题材文本相比却存在更大篇幅的情爱叙事。《红日》中的情爱叙事不仅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篇幅,涉及人物众多,而且也没有完全遵从主流叙事成规而放弃艺术表达的个性。小说中对“家庭”的重建,满足了那个文学表达中“家庭”缺位的时代的人们对“家庭”这一私人化空间的想象和认同。它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些游离于英雄群像之外的个性鲜明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从叙事学对其考察时,我们又发现,隐蔽的叙述者使叙述权威降到了最低,而接受者却拥有了更多的再创造和不断阐释的空间。叙述中的跨性别视点和对“雄化”修辞的悖离,则更大程度上还原了女性具有独特个性又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5.
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西方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空白”的理论 ,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 ,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及其“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同时 ,文本的确定性也规约了再创造的“度”。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将文本泛化,认为“文本就是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不仅混杂各种文学体裁,拆除文学的“内部边界”,而且试图抹杀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打破文学的“外部边界”,从而构成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共同特征,如意义的不确定性、内容的荒诞性、形式上的非连续性、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文本自我反映的操作性以及语言高度实验化等,而这些都是通过采用戏仿、拼贴、大众化和互文性等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系列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形象。所谓个人反抗社会.是指人物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生强烈冲突,采取反抗的方式,进行个人奋斗。这类人物形象和“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等形象一起,是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评论家多注重单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与分析,并多从其性格成因及反抗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文中的“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那伸着的两根手指,就是他的标志.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为“严监生”这一文学形象增添了无穷魅力.有幸又一次走进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张龙老师的课堂,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进了古白话文,品味着“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感受着讽刺小说的辛辣.走出课堂,那挥之不去的浓浓的语文味令我感叹不已:这才是语文课,这才是语文教学,这才是语文教育. 一、这是依据文本特点渗透阅读方法的课堂 张龙老师的课是大气的,他总是能从宏观着眼,自微处着手,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独有之处,却又渗透着阅读文本的共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浩 《文教资料》2013,(20):35-36,46
文学文本通过“前景化”突出特定表达功能与目的,这一点在幽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对文学文本的翻译,特别是对其中幽默语言的翻译,是原文文本中“前景化”手段在译入语中是否需要实现和能否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讨论了“前景化”在幽默语言翻译中的运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