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电影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兴起有直接的关联,其某些特征体现在具体的导演作品之中。中国女导演徐静蕾的电影中包含着作者意识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导演作者对影片的绝对控制、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畸形态度和影片平缓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3.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4.
子由 《家长》2014,(Z1):33-35
正陈凯歌之所以成为"陈凯歌",和家庭给予他的艺术熏陶是分不开的。陈凯歌,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执导过《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等电影作品,多次荣获过国内外大奖。陈凯歌是至今为止唯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陈凯歌之所以成为"陈凯歌",和家庭给予他的艺术熏陶是分不开的。家庭的熏陶影响着儿子的一生陈凯歌的父亲陈怀恺是一位著名导演。1944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张暖忻导演的艺术和学术生涯都极其短暂,但她却在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史上留下了不得不书的一笔.本文以张暖忻导演的电影理论著述和作品为研究对象,用“作者电影”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导演电影观念的形成原因、内涵及意义,以阐明她对于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结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陈凯歌和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作比较分析,通过对他们影片的艺术风格和影片意念内蕴差异的分析,从而对两个导演的影片风格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是一部艺术和票房都不错的影片。影片塑造的余教授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的细致解读。可以发现陈凯歌在重视影片审美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在有意迎合电影市场化经营运作的现实。《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对电影如何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艰辛尝试。  相似文献   

8.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2012年甚至是中国电影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史上,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撑起中国电影票房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厚度。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改编在艺术质量上却是不尽如人意,《白鹿原》、《搜索》、《金陵十三钗》等影片赢得了票房却输了口碑,只有《一九四二》、《让子弹飞》等少数影片让观众看到了电影改编的成功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以电影《立春》为例探微电影音乐中声乐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电影发展史中,电影音乐功不可没。中国著名导演顾长卫在其电影作品《立春》中,匠心独具地将中西方声乐经典置溶于电影音乐之中,以音画同步、音画逆行的艺术手法将声乐作品音乐形象与影片故事情节巧妙糅合,彰显了声乐的艺术魅力,推动、提升了影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度,同时,赋予了影片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既要忠于原著,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行为。长久以来对作品改编的相似度的苛求束缚了电影本身的发挥空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茉莉花开》皆改编自苏童的小说。两部电影对小说故事的发生环境做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修改,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各取所长,从时间、空间、细节、影像符号等方面做了导演独到的处理,和原著既有高度统一的方面,也有相辅相成的延伸,更多的是在影片既定的基调上大胆再创作。人物的刻画方面,也存在着和原著既相近又相悖的处理方式,对影片的整体基调的把握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创作个性。两部电影,前者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原著的外部呈现但是不触动精神内核,后者则在延续原小说气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主题拓展,从而完成了对原著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12.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刘恒 《天中学刊》2014,(4):108-110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15.
电影《分手大师》是邓超首次导演的电影作品,影片根据人气话剧《分手大师》改编,上演了一出“史上最蠢却感人至深的爱情喜剧”。  相似文献   

16.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电影改编就是“将故事、小说或剧本改编为电影脚本。”它是把别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改编,较早的要数梅里爱1902年拍的《月球旅行记》。到目前,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据粗略统计,从开始评奥斯卡奖起,约四分之三的“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全世界年产影片4千多部,改编片约占20%—40%。电影史上许多名片,从标志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9.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是对菲茨杰拉德著名同名小说的最新改编。自2013年5月在美国首映以来,受到文学界与影视界的关注,评论不断,但其中鲜有从创伤叙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其实,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影片叙述者尼克创伤——疗伤——伤愈的过程。导演巴兹·鲁赫曼对创伤叙事理论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作品主题,也充分展现了创伤叙事的独特魅力。本文将试图从创伤叙事角度出发,对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电影对叙事方式的探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广西电影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积淀期(1958年—1978年)、崛起期(1978年—1985年)、成熟期(1986年—2001年)和沉寂期(2001年—)等几个阶段,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代神话,开创了中国电影艺术探索影片的先河,培养造就了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等数位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电影失去了曾经的光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