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近代新闻史研究对于埃德加·斯诺的观照多在"革命史范式"里着力。然而,这种充满了"革命话语"的研究无法解释以下问题:斯诺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若从本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与好恶来看,对一个陌生的共产主义政权产生兴趣应无可能。这种不可能在斯诺来到中国的十几年间如何变为可能?这应当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摆脱传统的"革命话语",从斯诺的成长和来华后的个人经历切入,以观察其个人的生活体验积累与精神思想的演进的方法还原斯诺对中共产生兴趣的历史细节。斯诺为什么会来到遥远的中国?为什么会留下?面对当时力量尚属弱小  相似文献   

2.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第二次,由一个外国人近距离接触、介绍中国所经历的变革,和变革中的中国领导人。上一次是斯诺,也是美国人,在1936年,他到延安,找的是毛泽东。同样是向西方介绍中国,不同的是,斯诺的《西行漫记》引发了西方热血青年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而70年后的库恩,却引起西方媒体对其客观性的质疑。问题的焦点是中国不可思议的巨变。但有一点库恩和斯诺命运是相同的——他们都成为了中国领导人可信赖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4.
孙华 《中国出版》2012,(7):48-5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历史上,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思想的传播和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深刻表现在他来源于实践的新闻作品之中。1936年,斯诺成为第一个来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成为中共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22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伟大的国际友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记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斯诺与中国》一书。 这部书以斯诺6次来访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建立起非比寻常的友谊,写出《西行漫记》、《大河彼岸》、《毛泽东传》等8种闻名世界的中国学著作为基本线索,生动而详细地叙写了斯诺为寻“东方魅力”而来到中国,身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经历“一二九”运动,与宋庆龄和鲁迅相识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社会,只身访问陕北苏区看到中国的希望之光,作为尼克松访华前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能有多少人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走向革命胜利,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呢?但是埃德加·斯诺相信.他之所以相信,并不仅仅因为感情上对中共的偏好.我认为,更多的是理性说服了斯诺.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尤其将"根据地"和.国统区"对照,使得他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共一定会胜利.现在,我读<西行漫记>,除了赞叹他卓越的洞见以外,更多的是产生了一些怀念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恽代英是中共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国青年》杂志主编、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等职.毛泽东生前曾给恽代英高度评价.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坦率承认,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对自己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对同时代人如此看重是极其少见的.作为新生活的开拓者和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恽代英的爱情婚姻生活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中国对外传播的问题时,有一个人群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人群就是在华旅居的外国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来华的学者、记者、商人还是旅行者.他们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人的影响甚至是十分深远的.如马可波罗、利玛窦、斯诺、爱泼斯坦等人,他们传播的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印象.而在信息化时代,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媒介.因此,对在华外国人媒介接触状况的研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毛泽东生平自述版本演变的情况(一)旧版《毛泽东自传》是过渡性的不完善版本斯诺是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美国人。毛泽东向他讲述了抗日形势和统一战线政策,并且第一次把自己43岁以前的生平经历口述给他。1936年10月斯诺从陕北保  相似文献   

10.
袁远航 《新闻世界》2012,(4):192-194
埃德加·斯诺作为20世纪杰出的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其职业生涯经历了高低高的不同时期。究其原因,除了斯诺自身的认知局限外,国际环境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和影响。本文试从国际环境这个角度分析其职业生涯起伏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无数国际友好人士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史沫特莱、斯特朗和斯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为三位都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的经历也颇相似,且姓氏均以英文字母"S"为首,所以,他们被合称为"三S"[1]52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这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毛泽东同志对以"铁肩辣手"著称的名记者邵飘萍的回忆。后来证明,邵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烈士,而不是自由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不了解邵已入党。 邵飘萍为革命献身,为革命开拓报业,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3.
<正>"五大"之前党的队伍建设经历了探索、徘徊、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全文首先介绍了中共"一大"到"五大"的党员队伍建设状况,然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共"一大"到"五大"的党员队伍建设方针:建党初期重视党员队伍中知识分子的作用";二大"后重视改变党员队伍脱离实际的思想,积极谋求统一战线";三大"后国共合作期间坚持党员组织上的独立性,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并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及在群众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从"斯诺命题"中"两种文化"分裂的角度对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中技术与人文之间的争论进行阐释,提出跨学科研究是破解图书馆学研究中"斯诺命题"的有效方法,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以面向学科和面向问题并行作为研究起点、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主线、以跨学科的"团队协作"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图书馆学教育的方式、以"学术"而不是"学科"作为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基点。  相似文献   

15.
一叶 《湖北档案》2014,(9):30-35
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于延安。就中共与美国的关系而言,1944年接待美军观察组是延安外事工作的重要开端。中共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也开始了直接的交往,其中,经历了与两国三方(即中美两国和国共美三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重庆谈判、停战谈判,相应的协商机构则有三人军事小组、军事调处执行部等。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叶剑英是周恩来最主要的助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蕾 《新闻世界》2014,(8):292-293
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共苏区全貌的著作,时至今日仍被称为解读中国的最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研究斯诺是怎样跨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苏区,即"红色中国"进行建构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两个中国"进行对立描述的。本文期望能够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对当今中西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斯诺(Edgar&;#183;Snow)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是西方近代来华记者中最负盛名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可以说,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影响了几代中国新闻人。2005年7月24日是斯诺先生100年华诞,为此,本刊特刊发朱清河先生《斯诺职业精神成因溯源》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8.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旅行及其一系列报道,在世界引起轰动。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迅捷作出反应。在一年多时间内,展示斯诺陕北旅行的各种成果成了《救国时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这些报道宣传了红军及毛、周等红军领导人,也宣传了中共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陕甘宁宁边区这个红色并报世界,同时填补了国内中共中央级报纸在一个重要时段关于斯诺报道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1936年初春,斯诺夫妇移居北京已整整3年。此间,由于美国统一报业集团宣告倒闭,他失去了该报业辛迪加驻北京记者的工作,再次成为自由撰稿人。他边在燕京大学兼任讲师,边为《星期六晚邮报》等影响较大的美国报刊写稿,靠该报偶尔寄来的一笔优厚的报酬维持生计。据海伦·斯诺在其传记中回忆,1933年上半年斯诺给《星期六晚邮报》的第一篇投稿《西方威望的衰落》被采用后,得到稿费750美元,“靠这笔钱我们可以生活一年多——而且生活得很阔绰。”可见,当时美国大报对西方世界在远东的地位和利益是十分关注的,这种情势也为斯诺这样目光敏锐、富于创见的观察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由于此,斯诺在失业后不久,才拒绝了美联社为他提供的驻京记者职位,而选择了可以四处奔走、随心探索的自由记者的道路。斯诺本人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0.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年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 S 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