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些论著里,对类书的性质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类书和百科全书是同一性质的工具书”。“我国类书从内容、体例、功用以及它在古典目录学中的位置,都可说明它与百科全书性质是相同的。①“我国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就是我国类书的继承和发展。”②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类书“实际上跟现代百科全书是两码事。”③或者认为类书是“兼‘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两者而有之。”④有人在其论文题目中就把《古今图书集成》称为“古籍资料类编。”⑤这与一些常引用外国人所赋予该书的“康熙百科全书”称号正好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2.
古代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皇览>是我国类书之始.百科类书有两个渊源:<吕氏春秋>和<尔雅>.中西方古代百科全书在形态和性质上各有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4.
“从类书到百科全书”,是我手编姜椿芳百科全书文集所用的书名,现在我愿意借来用作本文的题目,因为我写本文时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我的老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也就是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如何继承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外国编纂百科全书的经验,并有所创造,以求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之特色。这也是姜椿芳生前和我们百科编辑们长期切琢切磨,并付之实践的事情。我们的探索,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具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的类书,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是考经证史,检索和整理古籍的重要工具。文章详细介绍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的辑录目的、编辑人员、收录来源;并详述这四大类书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类书是不是百科全书古罗马瓦洛和普里尼等人的那些并不以“百科全书”为名的著作,一直被认定为西方古代的百科全书。那么,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不是百科全书?外国研究百科全书历史的学者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学者的回答则不尽是一个声音,或不完全肯定,或肯定得有点犹豫。这不奇怪,因问题提得有点含混。第一,将近1800年来,中国历代的类书汗牛充栋,门类繁杂。近人大概区分一下,已有10门(邓嗣禹编《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4,(2):111-111
西方古代开始成形(已不是讲学的讲义)的百科全书,是古罗马瓦洛(Varro,前116-前27年)编的《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libriⅨ)和普里尼(PlinytheElder,公元23-79年)编的《博物志》(Naturalishis-toria,又译《自然史》)。这些并不以“百科全书”为书名的著作,被认定为西方古代的百科全书,那么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不是百科全书呢?外国研究百科全书历史的学者回答是肯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类书,顾名思义,正如皇甫谧《甲乙经·序》所说,是“事类相从,聚之义也”。类书所辑资料,一般并非单门单类,而是“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实际具有知识总汇的意义。在编辑方法与体制含量方面,由最初的资料汇编,逐渐发展为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自唐宋以降,编纂形式上有了重大改变,内容体系上接近近代百科全书的,便是明朝初年编就的《永乐大典》。它不仅是编辑史上一部空前的巨型类书,而且是我国古典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9.
在类分图书时,常常有人将《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等书归入1217.1,将《郭沫若选集》、《茅盾文集》、《臧克家文集》等书归入1217.2,即将“全集”入中国文学各时代作品集的总集,将“选集”、“文集”之类书入别集。究其原因,说:全集者乃是听有文章的汇集,故入“总集”;选集者则是其中部分文章而不是全部,故入“别集”。显然把“总集”,“别集”的概念搞错了。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的类书起源很早,《三国志·文帝纪》中记有“……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几千余篇,号曰《皇览》。”这当是其发端。南北朝时已有发展,隋代的《北堂书钞》,唐代的《艺文类聚》已有较高水平。宋代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已有“类书类”。可见宋代时已有较多的类书撰成。宋代类书,数量多、类型全,《册府元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册府元龟》一千卷,字数达940万。宋真宗(赵恒)因他父亲宋太宗时编有《太平御览》等类书,于是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新编一部类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相似文献   

11.
清代黄本骥为湖湘著名学者,他一生涉猎广博,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其《避讳录》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从周至清的避讳现象,对避讳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该书性质多样,不仅作为类书被载入《八千卷楼书目》等书中,亦被《中国古籍总目》等书归入史部政书类,被《书目答问补正》等书划为谱录等类目。《避讳录》蕴藏着丰富的学术价值,除用以避讳研究外,还可运用于古书的校勘、辨伪、鉴定和考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小资料     
类书 :古代加录若干或某一门类的资料 ,按照一定类目编排 ,以便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特别为“辑录群书 ,以类相从”,故名类书。中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以后各代均有编修。类书一般分为辑录各类资料的百科性类书和专录一类资料的专科性类书。类书大多按类编排 ,另有少数按韵编排。对于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史事掌故、名物制度及辑录佚文、校勘古籍等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类事类书 :类书的一种。汇集古籍中人文和自然科学及其他有关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分类编辑成册 ,可供考订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源流之用的类书。如《…  相似文献   

13.
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现代最有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我国明代的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这是确实的。不过,德国19世纪也有堪称为“最大的”百科全书,叫作《科学与艺术综合大百科全书》,由当时德国两位大教授艾尔什和格鲁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序及各书提要对类书收录范围、性质、功能、分类等的认识。《总目》同时也很看重编排体例创新之类书,并将类书简史融入单一类书的评价之中,颇具史家意识和眼光。  相似文献   

15.
类书始于《皇览》已是学界共识,但学术界对于类书渊源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主要有类书源出“杂家”说,类书源出《尔雅》说,类书源出“赋”说等观点.纵观关于类书渊源的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类书的渊源并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类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清代所编类书,大都集中于雍正以前。乾嘉时代朴学兴起,士大夫均以类书为鄙陋之学,因而类书的编纂从此便一落千丈。《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体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此论虽未必全面公允,但大抵可见当时人对类书的态度。既便如此,在雍正前,清代所编辑的几本类书还是颇具特色和影响的。清代类书主要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另外主要还有《渊鉴类函》、《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百科全书编纂家和辞书学家金常政先生积多年研究成果和编纂实践经验完成的这部学术新著《百科全书学》,近期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学术开拓性著作,因为百科全书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尚无一本以“学”为名全面探讨百科全书的书。作者以百科全书编纂方法为核心内容,从百科全书渊源与历史开始,直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读者和使用方法研究,构建一门关于百科全书的全面而系统的学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又素以古代大百科享誉中外。诚然,与现代百科全书的由专家撰写专条,内容反映各科最新成就,按字母顺序编排条目等特点相比,《集成》仍有其按类或按主题汇编群书,注重历史资料,内容多陈旧落后等类书的一般特征。但同时,这部三百多年前完成的巨著,无论在体例、内容、规模、影响等各方面都具有现代百  相似文献   

19.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20.
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所辑文献十分丰富,但收录过杂,讹误众多。南宋彭叔夏、周必大等人重作校订,并将校订成果整理成《文苑英华辨证》一书。该书将校勘《文苑英华》时所发现的数以千计的脱漏舛误及体例上的一些缺陷,归纳为用字、事误、人名、官爵等二十类。这部书内容详实、体例严谨、考证精良,不仅纠正了缡纂《文苑英华》时所产生的错误,而且在体例上开创了“校倒”的先河,继承和发扬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优良传统,无愧为“校雠之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