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报刊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出版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性”:既要充当读者,又要扮演作者。当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文章及其作者对话时,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作品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口味;当编辑准备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时,他又在扮演着“作者”角色。他站在作者及作品的立场上,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编辑角色扮演的这种“双重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编辑既能体会到读者的需要,愿望和‘体温’。又能非常尊重作者的劳动,成为作者的知音和作品的“伯乐”。  相似文献   

4.
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需要。作者也好,读者也罢,作品满足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交流的需要与渴求。正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与对话需要的存在,好的作品才层出不穷。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过程中,除了借以传达信息的作品之外,不存在第三者。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必须兼顾作者、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是在良好的知识、充分的领悟、开阔的视野基础上的笔耕。文学评论家承担着将作品介绍给读者,把索解“本文”的钥匙交给读者——引导读者踏入正门,登堂入室,得其堂奥的重任,他需要敏捷而深刻的判断力,深入浅出的阐释力。评论家最终必将读者从“本文”中引出,使之有所领悟、有所感受、有所评判、有所期待。评论家因此而成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相互沟通的一种媒体,他是信息传递的“超前”使者。 读了陈倩所著《海峡两岸作家作品论》之后,我们获得了如上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写童话小有名气,许多杂志纷纷连载他的作品.杂志也因为刊登他的童话而发行量大增。他想.既然我的作品使杂志发行量增大,他们应该多付我稿酬。于是这人提出增加稿酬的要求。却遭到了杂志社老总的拒绝。他们说,稿酬标准国家有规定.再有,你说杂志因你的作品发行量增加,怎么断定?他想,既然这样.那就干脆办一本杂志专门刊登自己的作品.如果发行量多,证明我的作品读者多;如果发行量低,证明我的作品读者少。  相似文献   

7.
马丁·艾米斯是近来备受关注的新锐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作品主题、新颖的叙事手法,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者。本文从马丁和他的小说《死婴》入手,介绍这部小说的叙述策略和内涵,以此为读者引出研究马丁·艾米斯与其作品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8.
苏芸 《西部学坛》1998,(1):45-49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真率,是他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作品中表达了对善的向往、爱的执着,并给读者以美感,印人格美、理想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论的研究重心由作品自身转移到了读者,伽达默尔受海德格尔的启发,对审美主体(读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他指出作品必须经过被接受、被参与、被读者再创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将读者推上了决定性地位。针对赫施等人"保卫作者"的论调,他提出文本的"真意"是流动和无限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缘于其"先行结构"的不同。"读者中心"论的提出真正打开了解释学大门。  相似文献   

10.
英国畅销书作家毛姆曾认为其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欢和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偏爱采用传统的故事叙述方法,从不在作品中对读者说教,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点。但根据美国文体学家Booth关于可靠的叙述者的理论,通过研究毛姆主要小说和短篇故事中的叙述者,可以看到,叙述者在毛姆的作品中不仅仅起着叙述故事的作用,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流露的窗口和代言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从作品中消失,通过观察作品的特殊叙述者,读者仍然可以在作品中获知作者毛姆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崔子恩是大陆发表有关同性恋以及双性恋题材小说最多的作家,其小说被誉为"优美神妙的笔触,描摹出一种不被社会接纳的人物,对其生活感人而坦荡的承担。"虽然早在1993年他的部分小说已经成文,但由于种种原因,在2003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以"桃色文学系列"命名的作品集以后,大陆的读者才有幸系统一窥他的文学风貌。不知何故,他的小说鲜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孤儿"。本文试图对崔子恩的小说进行一次落后于时间的探索,从人物形象,作品形式,主题意旨等方面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徐舒童年的生活并不愉快。父母婚姻的不幸使他失去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童年。对其孤寂内省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个性和影响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使得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带有这种孤独内省的精神特质。而且作品中对母性形象和儿童形象的塑造也带有徐宣于个人的精神印记和情感欲求。  相似文献   

14.
废名多变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可以把握的心理轨迹:他早期小说在乡土回忆的眷恋和"哀愁"中暗示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满,《桥》从艺术精神和观念上接近传统,将诗的意境、禅的理趣和诗歌的构思方式消弥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苦闷,从而获得美的永恒,最后废名重回乡土,儒家文化的济世品格和道德完善的君子理想终于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联系。在对故乡黄梅乡土人生持续不变地感受、观察和思考中,他演绎了个人探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5.
潘军在小说中非常注重与读和社会保持叙事的距离,对于这种距离的纯技术追求日渐演变为一种风格。而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潘军向读展示了他写作的智性。距离与智性构成了他叙事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儿童视角小说与散文在儿童形象塑造、童年生活的展现、孩子天性的体察和儿童与成人的感情色彩反差等方面具有鲜明独到的特色,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是学者散文家中对散文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一位,其散文创作历经六十年而不辍。质朴单纯的个性造就其素朴的散文风格;其作品借助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传奇的内容吸引读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其文中丰厚的学养显示其学者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他的小说理论开创性特色主要表现在:小说观念的创新———"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小说观;小说本体艺术的典型化理论;多样开放的小说创作方法;小说体式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柔石的作品《时代之死》和《还乡记)都存在类似的归乡情节,但类似的情节经过作者处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本表现,即以此为出发点,来推演柔石小说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悬疑小说自身具有的互动性和超文本性决定了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性,因而作者在构建小说文本的同时,必定也要构建隐性读者;悬疑小说的悬疑性来自读者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作者创作的文本成为同时被读者构建的活文本,从而使悬疑小说的创作主体有了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