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是人们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因此,有相同或相似体验的人在隐喻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也具有共性。本文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英汉习语的抽象语义是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而获得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体验,使英汉习语中的身体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角度,比较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英汉两种语言在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反映了两个民族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和文化体验的差异性。本文还验证了高级感官词可以用来修饰低级感官词,分析了英汉语言中"辣"的隐喻现象,对"辣"的隐喻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中"辣"的隐喻共性和个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英汉味觉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3.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重视词语隐喻义的学习,有助于准确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并能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语义的更深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从身体的基本部位之一———"面孔"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证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5.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本文分析了英汉隐喻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使我们对英汉隐喻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文化心理中,空间关系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图式,是探讨人类认知奥秘的钥匙,也是把握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表达各种认知成果的基础。通过比较英汉维度形容词空间隐喻的表现特点,分析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层面的跨文化特征,并以此理析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异同。希望借此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词语搭配、语义引申及隐喻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重视词语隐喻义的学习,有助于准确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并能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语义的更深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隐喻是一种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是通过跨域映射实现的。通过对英汉习语中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解读,隐喻的认知语义和文化理据,其认知共性与差异性也都在英汉习语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体验哲学认为人的身体经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人们通过身体体验获得了认知事物并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意象图式。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根据意象图式理论,结合英汉语料,对英汉“眼”的隐喻投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眼为物体;(2)眼为容器;(3)眼为空间。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语言自身特点及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眼的隐喻化方面存在着喻体和意义对应、部分对应和空缺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言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实现的。情感隐喻的形成主要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为进一步探讨情感隐喻的体验性,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类四种基本消极情感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悲伤"、"愤怒"、"恐惧"、"焦虑"情感隐喻从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探讨其体验基础,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量语料,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匕研究味觉词“fig(sour)”在英汉语中语义拓展的异同。研究表明:在隐喻的作用下,它们的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扩展到抽象的情感域,事物特性域,还有听觉域以及视觉域。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酸”和“sour”的语义呈现出不同。“酸”可指肢体酸和人物气质酸,“sour”没有这样的语义。“sour”更强调人的外在情绪,而非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在词汇扩充、句子和语篇理解以及文化教学等方面促进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在词汇上,利用词汇多层意义之间的隐喻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在语句分析上,借助具体有形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进行语句分析与理解;在语篇上,隐喻起着语篇衔接和连贯作用,有助于篇章理解;在文化教学上,通过中英不同的隐喻袁达式,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隐喻角度探讨了"投射"句的功能语义特征,然后又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统计分析"投射"人际隐喻在英语新闻访谈中的分布特征,揭示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英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中词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选择红与黑两个汉英颜色词为代表,对其语义内涵及其产生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提出了学习、使用汉英颜色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从旧时被作为修辞学的研究焦点,到现在成为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准确的隐喻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研究隐喻翻译的现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试图阐述语境知识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相似文献   

19.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20.
英语重音与汉语轻声均属各自语言系统中的超音质特征,因二者的语言功能极为相似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英语重音与汉语轻声词汇层次上的相似语义和语法功能,试图进一步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某些特点并对英语语音教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