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出色的文体学家,凯瑟琳.安.波特在中短篇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技巧,尤其是每篇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有限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恰当使用使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波特带来了如潮的好评,波特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叙事特色。在叙事视角方面,小说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常常有向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的现象。在叙事时间方面,尽管小说显现出时间的倒错、颠倒、跳跃的景象,但其张弛有度的叙述并不会使读者产生晦涩感与理解障碍。在叙事语言方面,毕飞宇创造出极具思辨性、哲理性、诗性的叙事语言,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相似文献   

4.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6.
<边城>和<百合花>在叙述视角的应用方面各不相同.在人性美的诠释方面,<边城>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内隐;<百合花>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的早期小说特别注重文体 ,对话体和戏剧体成为契诃夫独特的叙事方式。契诃夫小说与戏剧的联系 ,还表现在情节和叙事结构上的戏剧化 ,尽力追求文本的戏剧效果。契诃夫的中后期小说更重视叙述视角的转换 ,常常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相互交叉的复杂的叙事格局。在时空观上 ,契诃夫时而淡化时空 ,时而又严守时序 ,显示了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美国人》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处女作,本文拟从该小说的语言和叙述视角出发分析其文体特征以及其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彰显。主要分析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和其内部的视角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9.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好人难寻》,通过描述老祖母一家外出游玩,不幸遇到"不合时宜的人"而惨遭杀害的简单故事,再现了基督教中原罪和救赎的深刻主题,而其杰出的叙事视角的转换,有限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恰当使用更是把作品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好人难寻》成为后人研究叙事学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10.
杨娅珍 《文教资料》2007,(18):81-82
该文讨论的是叙述视角在《魔桶》和《我真傻》两个短篇小说中的应用。《我真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和说教意味,同时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而《魔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内隐。通过对标题文本细致深入的阅读,该文着重比较和分析以上两种手法的优势和缺陷,以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其它文本。  相似文献   

11.

Prior literature has begun to demonstrate that even young children can learn about complex systems using participatory simulations. This study disentangles the impacts of third-person perspectives (offered by traditional simulations) and first-person perspectives (offered by participatory simulation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such systems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ent complexity of honeybee nectar foraging. Specifically, we worked with three first-grade classrooms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conditions—instruction through use of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only, third-person perspective only, and integrated instruction—to engage ideas of complex systems thinking. In each condition, systems concepts were targeted through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The integrated and third-person classroom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gains while the first-person classroom showed gains tha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uggesting that third-person perspectiv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how children learn systems thinking. This work also puts forth a novel assessment design for young children using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文体家。作为现代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波特敢于打破叙述者对人的内部和外部只能做同步描述的传统全知叙事模式,另辟蹊径,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视角越界的运用使她的短篇小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效果。短篇小说《失窃》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分析《失窃》的叙述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叙事者无言“展示”背后的深层含意。  相似文献   

13.
邹赞 《青海师专学报》2011,31(2):123-126
通过细读小说文本,采用叙事学关于叙述视角的理论对《铁皮鼓》进行分析发现:《铁皮鼓》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总框架内融合了仰视角、叙述主体自我物化、旁观视角等多元视角形式,其叙事风格融荒诞、真实、反讽于一体。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at effects pictures have on the concepts of immediate-engaging, distant-engaging, and distancing first-person narration. The basic premise is that a pictorialized (as opposed to an illustrated) narrative involves different dynamics of engagement than a purely verbal narrative. The effects of these dynamics are explored in Louise Fitzhugh's I Am Five, Kay Thompson's and Hilary Knight's Eloise, Jeannie Baker's Where the Forest Meets the Sea, Michael Bedard's and Les Tait's The Clay Ladies, and in Ellen Raskin's Nothing Ever Happens on My Block. In all of these books the verbal narrative is immediate-engaging, but the pictures vary. Some are third-person limited, which allows for various forms of irony; others are third-person objective, which largely eliminates irony and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what is going on; while others are interspersed with moments that are, or come close to being, first-person viewpoints and therefore draw the reader in more actively.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叙事诗所采用的叙事角度多为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根据情节设置的需要转换视角,不同的叙事角度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融合在一起,在双重视域的融合中衍生出独特的“影子人物”叙事,此种立场的陈述形成了价值判断层面的对峙形态,使作品更具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7.
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车辆 A 柱盲区和侧方盲区常常会给行车过程带来巨大安全隐患,而现有盲区解决方案大多以第三视角合成显示,因畸变过大及视角过小等原因难以在行车过程中使用。利用摄像头及相关图像处理方法,对车辆盲区部分以第一视角进行重现显示。首先在车辆外部安装一组摄像头,然后利用标定板得到相机内参,之后基于参数计算求得透视变换矩阵,对采集到的图像根据驾驶员视角作透视变换处理,最后利用全景合成算法拼接成一副全景图,借助显示设备将一幅没有盲区的画面实时显示给驾驶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车辆 A 柱及侧方盲区,适合在行车过程中使用,且处理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