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嬗变。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旅游语境中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功能的嬗变,分析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黔中苗族支系纷繁,但他们在婚俗方面基本一致.通过考察黔中苗族婚恋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两个方面提升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意义:一是婚俗审美标准源于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二是婚俗美的形式存在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对贵州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发现贵州芦笙舞作为苗族民俗体育项目,在各地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但均蕴涵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极富地方民族色彩的苗族芦笙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身心健康、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巫术文化是我国巫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蛊婆”的形象因为其地域、民族、社会、审美等原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其价值也将对现实中苗族巫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产生影响。但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难免带上了大量负面的东西,从而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用美学中的悲剧理论对湘西地区苗族巫术中“蛊婆”形象的进行探析,以求能够为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跳花作为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文章以六盘水市苗族跳花节节日源流为线索,在深入解析跳花节节日形态和仪式形态的基础上,认为跳花节节日内涵在于体现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民族审美趣味和表达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悲剧在审美对象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苗族爱情悲剧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与其它学作品一样,它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是作为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才能经常成为审美对象而引起人们审美愉快的。章拟就苗族爱情悲剧的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从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审视龙宁英的文学创作,在肯定其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绣抽象图案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境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由贵州苗族人民对历史故事、自然景物等进行高度概括发展而来的,寄托了苗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约福驱灾的心愿。  相似文献   

9.
苗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药学范畴,由于其具有较多的地理人文因素,因而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文从技术文化的角度,对苗族医药技术文化的概念、起源、特点、变迁几个方面进行揭示分析,以丰富苗族传统医药技术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意识形态开展系统的研究。研究得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受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民风的影响,以及与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并且得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促使湘西苗族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诗歌,由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审美角度上的不同,侧重点不一样,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充分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在审美文化观念上与中国社会是同步的,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历史传统,依旧呈现出特定的区域性特点。即在与时俱进的生活中保持了单纯本色的品性,在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中表现出对粗犷简练的偏好,在兼收并蓄的学习中传达一种执著坚毅的追求精神。由此表现出内蒙古大学生特有的审美文化品位,展现内蒙古大学生独有的审美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3.
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湘西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宗教崇拜进行研究,探析湘西苗族的苗族武术、接龙舞和上刀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的宗教崇拜文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人类学整合而成的一门交叉性复合型学科,它主张通过对原始艺术、民族艺术田野调查中得到的大量原生态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把握音乐形象的审美机制,探寻音乐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四川南部苗族地区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机制、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川南苗族古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西美学研究者历来都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二者在审美核心、审美追求和审美表现上存在着差异,这是由双方文化、哲学上的差异所决定的。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对话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法,在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研究于探讨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文化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教育的文化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音乐审美教育为文化服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个体文化修养的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族群记忆由族群结构所决定,可以观照多民族的族群文化的交融共通,我们以族群记忆理论为视角,分析苗族服饰在民间口述文学中的相关记载,探寻其文学表达及价值、特点,以此考察民间文学对苗族世俗生活的关照与影响,从而为构架民族民间叙事上的文化研究作支撑.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与"芦笙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所蕴藏的文化功能对维护本民族团结和和统一,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增进苗族先民身心健康,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以它斩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丰富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民族文化三者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黔东南原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学界对传统体育养生机理的认知,从生理、心理两个层面分析中国苗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结果认为:苗族传统体育养生与其它体育养生相比,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苗族传统体育养生在强身健体方面有其特殊的人类学解释,而在心理层面也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期望通过研究增进苗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