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汉时为汝南郡属;唐、宋为蔡洲;明清时期为汝宁府。郡、州、府治大都在今汝南。古时这里的人民自称“天中百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聊在囚蔡期间亲为“天中山”题写碑文。今天,国家指定此地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在此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这些都与“天中”有关,因此,关于“天中”,特别是关于“天中文化”就有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郭超 《天中学刊》2002,17(3):72-74
天中文化是在豫南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地域性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弘扬天中文化,对于加快驻马店市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墨子》中的《天志》和《明鬼》篇,是墨学中颇有争议的篇章,学者多把这两篇章看做是墨学落后保守的代表,甚至是墨学由显学到绝学的学理原因。但如果从积极角度看,《天志》和《明鬼》篇也有很多积极因素:“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墨子论证“兼爱”、“非攻”学说的重要的外在力量,是推行其学说的工具;鬼神观是道德力量中一个重要的外在约束力量;“天志”、“明鬼”思想反映了墨子的一种功利主义态度,认为敬鬼神既是对先人的尊重,可以联络乡亲的情感;也反映了下层被压迫的人民的正义的要求,是“民志”的曲折表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8.
早期中国的"天"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信仰是继殷商帝信仰之后出现的一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从天之源及天帝信仰、诸子经典中关于天之论述、天帝信仰衰落及其对后世之影响三个方面,对早期中国的"天"信仰进行了论述,试图从信仰的角度找到一把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科学性是一切学科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论证的严密性是一切科学作、教材的必要条件:一本自相矛盾的教材,会使师生无所适从,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树(增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就存在这种缺陷:例如在讲“量词”时,关于“一年、两月、三天”中的“年、月、天”的词性问题,否认了它们是量词c  相似文献   

10.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天”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对“天”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历了一个由非完全哲学意义向完全哲学意义转变的过程,我们在对“天”的哲学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的同时,也就其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天钧,首见于《庄子》,历代学者多释其为“自然均平”,有失其义。实则天钧取喻于陶钧,指自然造化,即天地万物及其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
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为进行人类化和学深层结构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认为,探究中国化精神内核,审察神话原型“天”的隐喻意义,至为重要。在此。力图追根溯源。透析远古神话中“天”的概念及其天人关系,提出对中国化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4.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就其传说来看,“穿天节”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神秘与浪漫的文化遗风;而其节日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则表达了古襄阳人民祈求新年平安如意,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穿天节”的发生地——万山,积淀了襄阳深厚的文化意蕴。襄阳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憧憬,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增无减。这也正是“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创立了儒家之道,但是真正使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怀着儒者所特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竭尽毕生所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天”有3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则最终使儒学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对西汉以及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英藏《董永变文》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在董永故事中,“孤儿”经验的痛苦召唤着人类最初的良知与恻隐,孤儿对“天”的诉求,更无限地触及着人们的孤儿情结与渊源久长的弱者经验.《董永变文》依然延续了“孤儿”文学这一主题,强调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是一个需要上天关爱与呵护的对象——“孤儿”;至于董永“卖身葬父”最基本的价值则在于“至孝”;董永“至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的感恩,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重要目的,即“感天”,取得具有血缘关系的祖神或者称之为“天”的佑护.  相似文献   

18.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一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绝地天通”作为一个标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日后文化专制制度的基础。原始宗教包括了除生产知识以外几乎全部的原始文化成果,因此,从黄帝到颛顼的“绝地天通”,表面上是对宗教的垄断,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垄断。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深切体会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在同外国的交往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他办洋务,办外交,整理内政,都是为了替大清“补天“.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就表面上看,已斐然可观,然其“补天“思想的局限性,使其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圣经中,“天”乃是苍穹之天和天外之天的合称,“地”乃是原初之地和旱地之地的合称,“世界”乃是对神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整体的合称.“世界”一词在旧约和新约中虽有具体用词上的差异,但却又有通用之势,这也体现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由于圣经对“天上天国”与“地上世俗世界”的区分,世界的属人性特征反而成了不言自明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预设性前提,而这也是有人类历史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