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王式总统的诞生》一课为拓展型历史课,结合美国历史,围绕美国总统行政权力扩大的历史史实,我从概念和史实入手开展教学。一、从历史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学需要从概念入手,促使学生对概念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邵红侠 《考试周刊》2014,(2):127-128
<正>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在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素养方面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追求的目标是:创造魅力课堂,传递德育力量,提升学生素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教学的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育评价主要着眼于历史知识本身,测量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的牢固性,强调史实知识的价值,以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寡衡量学生的学习。历史教学变成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结论的简单背诵。这种评价体系领域极其狭窄,形式是单一的书面测验,越来越束缚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必须产生新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来取代它。  相似文献   

5.
赵宏儒 《中国教师》2013,(Z1):89-89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内容要适于学生的学习,力图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既有教育意义,又易于学生接受。《历史课程标准》又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是说历史课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  相似文献   

6.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入手,学习我国人民追求解放、反抗侵略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以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阐述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我国国情的理解,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育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人类历史有一个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既作为他们今后行事处世时最必要的历史资源,更旨在培养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贯彻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强调史料史实的准确性。在当前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等问题不容乐观,应该重新深刻认识,加入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世界观初形成时,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丰富的史实和多元的文化,培养、树立青少年学生的唯物史观,这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问题。本文引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部分教学案例结合实际,针对青少年学生,提出和总结唯物史观教育的方法,以期在同行中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我国历史课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过去的历史教学侧重点在于史实的传授和思想的教化,更加强调以史为鉴,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体现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美国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领域所研究的内容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历史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推理的过程。"同时,美国在制定课标的过程中,就培养学生的五种思维能力做了具体规定,即"时序思维、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1]。历史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这五种能力开展的,而史料教学是达到这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得益于历史教育,又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表现在:1.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提供良方;2.《史记》的内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好教材;3.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4.创新通史体例,确立了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5.多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引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教学细节,就是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节点和情节材料。细节材料应该是具体形象的、典型生动的,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且又能扣人心弦,启发学生对历史史实更多的思维想象。通过挖掘历史事件的细节,能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打动学生。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体会到当下和平的来之不易,我选取了以下一组材料。1.图片资料:一组题为《有些吻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的图片:《父亲的吻》《爱人的吻》《母亲的吻》通过三个温情瞬间,引导学生感悟:在战士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马上奔赴战场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如何?如果可以选择,他们是否希望通过战争来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课改,不少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觉得书越来越难教了,历史史实与学生诸多实际相距甚远。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务必要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基础型课程是彰显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人格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民族精神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时代责任感"(《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应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目标,通过史实尤其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年的江苏高考历史第23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开始对高中生的求真精神进行考查。在课堂上加强求真教育,不仅是历史学科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尊重史实,准确记忆,认真作业,独立思考。另外,向学生介绍论从史出等一些体现求真精神的方法。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的第二问如下: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相似文献   

16.
罗玲英 《农村教育》2007,(12):60-6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它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的潜力开发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为要旨。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历和实践.反思近年的教学效果和得失.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作为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实现从传授历史史实向传授历史分析方法的转变:二是要主动调整教学方法.把吸引学生、接近学生作为教学组织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称,历史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我国的乡土志就是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怀为宗旨,尤其是《乡土志例目》颁布后,全国大规模编纂乡土志书.推动了近代乡土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本课的缘起 2006年秋,浙江省高中教育进入新课程实验。嘉兴市的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在优秀历史教师们的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与发展。其中的“史”在原来的“两层含义”(所有已发生的事;教师要如实地描述史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历史现场”这一熏要元素,具体是指教师要通过提供适当的史料,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观察与理解历史现象的“历史现场”,以此帮助学生既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瞰视过去的历史现象.也应努力回到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发挥历史学科以史育人的教学功能,核心问题是寓论于史。历史教学中的“论”指的是基本观点。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史”便是史实。史观教育是通过讲清史实,分析历史事件,帮助学生认识历史面貌,掌握历史发展规  相似文献   

20.
李怀周 《考试周刊》2009,(19):207-207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