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剧作家学识、修养和性别的差异 ,使得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雷雨》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新女性”人格的游移与疯狂、新女性理想的感性观照与理性思考和白薇的女性意识与曹禺的“阿尼玛”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由于剧作家学识、修养和性别的差异,使得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雷雨》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新女性”人格的游移与疯狂、新女性理想的感性观照与理性思考和白薇的女性意识与曹禺的“阿尼玛”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圣女贞德》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一部历史剧,并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贞德这一新女性形象的重构过程,从而展现出女权主义运动下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虹》三代女主人公的象征意义分析,解析其独立意识的发展和崛起,重点对厄秀拉新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劳伦斯深邃的自然观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所塑造的一位奇女子,她才貌兼备,知书达理,但却并不任人摆布,她是书中众多女性里唯一敢于追求新生活的新女性.她聪明而刚烈,令人击节称赞.沈琼枝这个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独特经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具有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光辉形象也将闪耀千古.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飘》中的斯佳丽如何由一位南方淑女变成为新女性的过程,斯佳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自立期待。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西部拓荒小说的代表作,作者立足于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生活经历,刻画出了以安东妮亚为代表几位具有自立自强勇于奋斗精神的新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自强不息的鲜明性格在今天仍有催促女性奋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6,(6):88-91
《新女性》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兴起之际产生的一部优秀电影,具有丰富的语义能指和阐释空间。重观电影,文本在以左翼视角控制影像叙述时,也将都市场景、女性主体和通俗叙事等商业话语植入故事中,呈现出左翼意识形态与商业话语的融合与碰撞。它挖掘现实生活精神并进而有效传递对时代"见识"的努力,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赫索格》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索尔贝娄也因此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作者却对马德琳这样一个冲出夫权牢笼的现代妇女,寻找自我价值的新女性展现出了种种的偏激。本文就贝娄先生的代表作《赫索格》中的典型人物马德琳进行分析,进而对贝娄先生保守的女性观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3.
新女性是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主角。然而小说《伤逝》从诞生到今天的近百年间,"新女性"的确切内涵似乎仍未真正厘清。接受了现代教育、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女性是否都能被视作新女性?新女性所追求的独立和解放是否已完全实现?现代女性在争取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机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部分人却自觉选择了隐退,把配偶的成功视作自身的成功,把家庭生活的圆满视为最高幸福,这些女性在看起来更为平等的环境中却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重读《伤逝》,女性的自我解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小团圆》文本的细读,提出张爱玲小说中的新女性九莉、蕊秋、楚娣处于一种自由的生存状态,她们卸去了历史强加给女性的依附身份,逃离了摇摇欲坠的古老家族的庇护与挟持,在男性权力下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女性生存的自由。交际语言的不透明性、情感的沉积性与凝滞性、人的心灵的复杂与阴暗性使得新女性在谋求自己的空间时出现人际之间的沟通不良。对人生自由状态的追求又使得新女性对任何威胁其自由存在的因素都充满了焦虑,同时爱的不确定性及岁月的流逝也为新女性带来闲愁般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论新女性陶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左联”五烈士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要算柔石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力作《二月》里的陶岚,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新女性形象。1962年谢铁骊同志把《二月》搬上银幕,陶岚的形象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电影《早春二月》遭到批判,有的文章,还涉及到柔石的《二月》。一直到新时期后,才对《早春二月》有了全面的评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对象之一,有人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形象,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都会给人一种“厌女”的感觉;还有人则认为随着20世纪初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以及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抬升,传统妇女开始逐步向现代新女性过渡,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这两种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无疑是巴金小说创作中写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五四时代新女性”在四十年代作为“职业新女性”的新内涵。透过曾树生的悲剧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黑暗时代下人们生存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女性问题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农民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在他的一系列反映农民、农村变化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而且也塑造了一系列贴近当时生活、鲜活生动的农村新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反映了新中成立前的女性自主地位的变化、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自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争取解放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借鉴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从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了乔伊斯作品中的新女性,总结了乔伊斯笔下新女性独立、自由、勇于反抗的性别特征,揭示乔伊斯支持和欣赏独立女性的一面,从而加深对乔伊斯女性观和女性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晚清士人为解决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解放女性成为重要一环,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时代新女性的产生。新女性大都受过学校教育,接触过西方女权理论,甚至出国留过学,这在晚清一些小说中有所体现。《孽海花》的女主人公傅彩云可以说是新女性的先导,她个人主义色彩浓厚,大胆追求情欲,具备良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勇于向男权社会挑战。可是新女性也面临困境,晚清女性解放运动的对象虽为女性,可主导权在男性,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新女性”这一称谓在一些晚清小说中也带有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