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俞永新,男,1929年生,福建仙游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病毒学家,博士生导师。兼任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近日记者采访了俞院士,深入了解他的科研之路。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革新》2013,(10):1-1
吴天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医学(高原医学)专家。1935年6月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地区,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3.
《学会》2009,(1):F0003-F0003
<正>1月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为大会发来贺信,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程天民等11位院士在内的155名科  相似文献   

4.
清贫的牡丹     
王振义,1924年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被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王振义,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07,(Z2)
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的专家,再到中科院院士,2007年6月29日,拥有传奇经历的陈竺在他不凡的人生履历中又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第一个无党派人士——中科院院士,当选为卫生部部长。而陈竺的前任高强,是2003年SARS时期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空降"而来的,此前并无实际医务工作经验。而陈竺的上任,恢复了卫生部长从医学工作者中产生的惯例。  相似文献   

7.
吴新智.古人类研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合肥人,1928年6月2日生,1946年武汉大学附中毕业;1946—1947年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学习;1947年进上海医学院医本科学习,1955年毕业;1952-1955年在中央卫生部高级师资进修班进修解剖学;1955-1957年任大连医学院助教;  相似文献   

8.
名家访谈     
姚开泰,江苏昆山人,1931年4月11日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肿瘤病理生理学家,我国鼻咽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国际EBV委员会常务委员。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历任中南大学肿瘤研究室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兼肿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主任,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9.
姚开泰,江苏昆山人,1931年4月11日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肿瘤病理生理学家,我国鼻咽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国际EBV委员会常务委员.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历任中南大学肿瘤研究室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兼肿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主任,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0.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陈竺,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血液学家,祖国大陆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引起了世人的注目。1 学成回国1989年7月,一架银色的波音飞机腾空而起,离开了巴黎国际机场飞向中国。机上的陈竺感慨万千,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是的,5年的深造,5年的风风雨雨,他学到了许多,亦付出了许多。1984年9月,陈竺来到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深造,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这所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建立的过程.学部委员不同于院士制;以学部委员为基础建立院士制度,使中国院士的资格相对较低,名额也较多;近年来对院士的追捧则使院士制发生了变异,弊端丛生.改革院士制度可以从控制院士规模,吸纳当今世界杰出的华人科学家入手,也有赖于相关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苑》2011,(2):53-57
2011年1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相似文献   

13.
院士制度改革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区。中国院士群体呈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老龄化,为此,文章建议院士制度改革应从如下两个环节入手:首先,基于年龄的能力分区理论,对院士群体进行缩小规模;其次,院士规模逐渐形成定额制,以此提升院士群体的价值与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日本经验对我国院士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研日本院士制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对日本院士制度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探讨日本院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日本院士制度的经验总结,以期获得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院士评选开始于1955年,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两院”院士评审是科技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对激励科技人员拼博向上、促进科技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院士评审距离普通人都十分遥远,但是大家对此都十分关心。今年(2007年)又是一个院士评选年,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最终产生的院士会是哪些优秀的科学家。这些候选院士,都在各自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身上都闪现着中国科学家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本期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2007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侯立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与社会作用的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6月1日,至今已走过50年的光辉历程。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科院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科院院士代表了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了解院士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在新时期如何通过院士制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院士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一中科院院士基本情况中科院现有院士669人(截至2005年3月1日),其中,女院士41人,资深院士177人,数学物理学…  相似文献   

17.
童坦君院士是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卫生部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主持多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荣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主编《医学老年学》等专业书籍4部,参编50余部。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4,(1):11-13
<正>【"院士造假遭举报"事件真相之一】院士遭举报论文造假专著抄袭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发现了举报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欧洲的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是院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酝酿设计过程后于1994年建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院士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保障外籍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欧美国家在外籍院士制度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机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建设充分吸纳了国际经验,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深受国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文章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外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保障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助力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院士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学部,作为院士的集体,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它组织院士提供咨询,包括对国家委托的内容和院士建议的内容提供建议性或评议性的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土章程》第十五条)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