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玉良 《视听纵横》2003,24(6):69-70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倡导“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尽管“三贴近”的要求是针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工作来讲的,但对如何办好城市广电报、如何转变办报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广电报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在贴近声屏、贴近地域、贴近读上下深功夫,就必须做好节目预告和本地新闻,加强与读的互动。本着重就城市广电报如何做好“三贴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纸质媒体竞争加剧,全国广电报发行、经营普遍呈下滑趋势。近年来,赣南广播电视报社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讨论,决定“走出去”,开门办报,合作办报,以全新的“对外开放”的姿态,延伸传媒产业,谋求生存空间,为重塑广电报的品牌形象,做强做大地方媒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4.
打造新闻策划 走出同质化迷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都市报间竞争激烈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办报的老总焦灼,看报的读者郁闷。缘何?因为随便搜罗同一城市的几份都市报就会发现,报纸承载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可谓“千报一面”,“你有我有全都有”。读者的俗话是“内容差不多”,业界的术语是“同质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精品意识——报业发展的立足点 经历了扩版热、办报热之后,中国报业的前进步伐似乎沉稳了许多。报社的老总们渐渐意识到,外沿的扩张并不是无限的,扩张的结果也并不总是正面的;而内涵商品质的培养,却恰似学海无涯,有许多课题需要在破题后深入探究。 可以说,近年我国报业发展的一个可喜趋向,就是精品意识的觉醒。如何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本报”发展的办报风格,如何精写、精编、从管理机制上、重用人才上,保证办报质量,已成为各报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新闻界已经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一个报社如果不树立精品意识,仍满足于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凑合着看什么,就会像商品生产一样,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最终被无情淘汰。 近年来,我国报业向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些有追求、有抱负的报社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变”的战略打破传统办报的局限,千方百计,丰富“服务”手段,以期在读者中树立精品形象。 晚报向深度上努力,日报向生动工转变、专业报向丰富上靠扰,在版式设计,标题制作、内容编排等方面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现实。 (摘自《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6.
提倡报纸与读者互动,做好报纸与读者互动,已是深入许多办报人心中的理念。这是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报纸确立读者主体地位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报纸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办报传统,所谓“开门办报”,就包含了与读者——群众的互动内容。从最初的读者来信、征文、读者调查,到现在几乎每个报社都开通的热线、邮箱、读者报料,以及一些话题讨论,都是办报互动实践的结果。本文所说的“互动”,是特指围绕中心工作、主题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初期报刊发行品种和数量的遽剧上升。自然导致了报刊争读者拉作者的大战,竞争是好事,它使报刊园地一下子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热烈景象,也使传统的报刊“我办你看”变成了“你 看我办”——你不看我就没法再办,适者生存的自然和社会规律也成了我们办报办刊的规律,报人们也就都要抖擞精神、绞尽脑汁、全力拼搏了。于是,各走各的路子,各有各的高招,各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各领风搔一  相似文献   

8.
万自力 《视听界》2011,(1):111-112
近年来,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受众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审美方式等有了变化。处于转型探索期的城市广电报,办报风格、读者结构、广告结构,都在随机应变。需要区别对待的是,内容架构和文字风格,报纸可随市场随时做出调整;而编辑方针,经过大量调研和讨论确定后,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新媒体时代,走城市生活周报路线的城市广电报的内容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向读者述职     
述职报告往往是写给领导们看的,但钱江晚报却把它写给了读者。 该报在10月8日的钱江周刊上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向读者述职,与读者坦诚交心,道出新闻采编幕后的种种酸甜苦辣。意在版面之外,求得与读者更真诚、更广泛的交流。这组稿子见报后,报社不断接到读者来信来电,亲临报社慰问的读者络绎不绝。 钱江晚报的“向读者述职”,其实可以看作“群众办报”、“开门办报”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生动体现。随着市场经济向社会各层面的迅速渗透,报纸的商品属性日益突出。要在强手如林的报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十分关注读者需求,在坚持正  相似文献   

10.
版面是报纸的橱窗。社会主义报纸的版面,有人认为似乎只能是死气呆板,老气横秋。不。应该光彩夺目,引人入胜。尤其是第一版,它是读者打开报纸,第一个进入眼帘的;它应该是一个政治和艺术巧妙结合的整体,人们一看就被抓住。办报办久了,多会染上一种职业病,总以为我是“宣传”你的,总以为自己的那套想法,做法高明一些。事实果真如此吗?高明之处是有的,那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个人编报是否高明,要看你是否掌握住读者的心。不要低估读者。你编的版面是好是坏,是有生气还是死板的,广大的读者就是有一种本领,凭着自己多年读报的经验,可以很准确地把它鉴别出来。很多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如何跃上新台阶,走向二十一世纪?多年的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强化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一、强化市场意识,视读者为上帝,开发自费征订群体,牢固占领本地市场。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报纸是办给群众看的、读者看的,办得好不好,要看群众爱不爱看,读者喜欢不喜欢。广大读者的需要是我们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县市报,其市场定位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视读者为上帝,一切围绕读者转。 新闻贵在创新。县市报人办报观念创新就是“换脑汤”…  相似文献   

12.
纸质媒体初始的办报(刊)理念是我办报刊你阅读消费的“单向传播”,读者是被动的阅读者。读者的定义是什么?是纸质媒体的阅读消费群体,是一群包括消费报刊在内的其他商品的综合性消费群体,又是一群活生生的社会公众。渎者参与互动,不仅能增强报刊的服务性,而且还能直接拉近编者和读者的距离,培养媒体的亲和力,提升媒体在社会公众中的亲近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优良传统。贵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开门办刊,精心做好联系报人、读者和作者的通联工作,我认为是诸多报刊通联工作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广电报的管理者从以往单纯办报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一手抓办报,一手抓经营”,以务实的态度审时度势,王动出击,在努力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把报纸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数十年“一枝独秀”的风光后,全国的广电报呈现集体乏力之势。这有其客观因素,从格局上看,日报与周报在打了十几年的仗后,日报军团以“数”取胜,仅仅在杭州,报摊上摆着数十种本地报纸中,口报就占了七、八成,近年来快速扩张的日报拉拢了一大批周报阅读群体;另外,即使在周报市场上,广电报原来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因为依托日报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周刊,如《今日早报》的“城市假日”、《都市快报》的“都市消费”、《钱江晚报》的“生活家”,走的都是广电报的家庭生活服务类路线,  相似文献   

17.
开门办报,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我们重提开门办报,一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承担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桥梁与纽带的职责,二是为了应对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危机。近年来,许多报纸纷纷开辟了不同形式的开门办报渠道,比如吸纳读者担任评报人员,开展报网互动,开设微博、微信互动的“微”栏目等。其目的,就是在实现党报的“转型升级”——把权威性变为贴近性、把灌输式变为互动式、把一元化变为立体化。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工作。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在某些对外宣传和报道中,往往是“一厢情愿”,即只考虑“想要读者知道什么”,或“我写什么,你看什么”,或“有闻即发,读者看不看,我不管”,或将适于国内读者的东西,全盘端给海外读者,而不是从海外读者的需要出发,研究“海外读者想知道什么,不喜欢什么”。即:脑中不知读者是谁,  相似文献   

19.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20.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版”,不能不说是出了新。新在哪儿?新在观念上。以前办报,口头上也讲贴近读者,但实际上贴得并不那么近,大报小报,总是一味地板着面孔,搞“新闻灌输”,强调的是“上级意识”,奉行的是“我行我素”,你爱不爱看我不管,反正报纸是照样出,但是终于有这么一天,读者不大买你的帐了,于是一大批报刊订数急剧下降,大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势。有家大报,接连从上百万份的高峰上跌落到不足30万份的低谷。有人惊呼:严肃的报纸面临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