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我国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公民意识养成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民意识为视角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体现了时代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大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需要,是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李筱琴 《文教资料》2011,(28):209-213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问题。如何在困境中获得突破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国外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都要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本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未真正形成,这使得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公民社会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时代呼唤着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提高公民个体的素质,一是建设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更须致力于大学生精神的培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意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明确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将其渗透于学校课程之中。同时,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重视社会实践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公民构成、以公民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全社会造就大量的具备公民意识、道德,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则是造就合格公民的基本方式。相应地,加强、改进公民教育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一、造就公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与改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是我国建立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公民素质教育可包括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能力教育两个部分。积极推进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和方式,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公民意识培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教育的现状,解剖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的原因,提出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个新提法,也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仅是我国公民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为关键、和谐社会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法治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精深。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之时,宪政、秩序、平等、正义等现代法治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系列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推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政治进程;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增强社会活力。应解决江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这对构建江苏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型开放式高校实验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创建和谐型开放式高校实验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之一。实践表明,按照“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型开放实验室”的理念建设实验室,有利于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国有资产的效能;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主题。加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和谐环境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是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推动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为契机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共进、公民素质共同提升,无疑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同时和谐社会构建对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两者之间体现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在这种作用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构建的丰富内容和深层内涵中,有诸多层面与心理学紧密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健康和谐的心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二者互为因果。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既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是对每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应是对社会每个公民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共同要求。当前社会心理存在种种不和谐的表现.从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渗透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需要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微博的出现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依靠自身的“能量”对其产生影响。微博时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培育基础;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培育第三部门,催发公民社会;四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成熟公民;五是净化媒体职业素养,促进网络环境自律。  相似文献   

19.
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公民的法律理念则是实现法治和谐的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较为模糊,存在权利意识不明、诉讼意识薄弱、对法律权威存在淡漠等诸多问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首先应包括对法律本体的信任,其次还应包括对具体法律制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公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积极有效的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一种文化建设。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