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精神的契合,为此,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隐性课程的设计途径决定于大学领导者的视野和水平以及大学教师的隐性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2.
何斌 《高教论坛》2014,(3):1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需要我们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与大学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就显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比例、课时少;就隐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和因素少.为加强大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应当改进当前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细心呵护显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内容,精心养护隐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精神根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精神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的路径,在地理课程中实现用中国精神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人机对话导致大学生身体片面发展、社会交往障碍、人文精神缺失,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课程的人文塑造、竞赛规则的意识培养、体育科研的文化创新、课外活动的志愿精神;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做好铺垫,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暨南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课已有30年的课程建设史。通过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内容设定、教法定位等历史沿革的梳理,可以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提供一种通识教育类(而非专门史)的"暨大模式"。课程组认为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演绎出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即要在当代社会问题之视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文化诸要素、诸案例为材料,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重新厘定和认清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的民族底蕴、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垫精神的导向引领,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既立足传统又瞄准现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是多种文化价值抉择下的产物,隐性课程致力于将隐性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通过校园、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协调,将隐性知识的文化价值通过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载体传递给学生。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应以可实践性为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包容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并以选择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诠释着大学的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为大学注入深厚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蕴.本文结合黑龙江大学发展历史和实际,对当代大学的先进文化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等教育功能;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是培养、熏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游子商业文化精神深受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商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舍身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和协为贵的团队精神;三是顽强执着的敬业进取精神;四是因变制胜的善于竞争精神。这些精神因其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面向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第三,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讲诚信守法。  相似文献   

12.
李慧 《现代英语》2022,(3):104-107
"婺文化英语教程"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英语专业的通识课程,凸显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该课程围绕立德树人,以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地方文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协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开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系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当代,大学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精神的基石,为凝塑大学精神提供了思想指导、目标指引、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凝塑大学精神要注重强基固本、强调厚德造物、突出文化引领。  相似文献   

14.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及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法"为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嵌入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双语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以及习得者对多元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上的迷茫成为我们重新审视双语隐性课程的现实驱动力。高校可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来提供一个自然的双语"情景",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挖掘来构筑双语情感交流平台,并借助隐性课程对学生认知方式、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引导来践行双语教育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学自清末以来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模仿日、德、美、法和苏联大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国大学百年现代化进程虽以西方模式为显性主导,但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隐性运作的,模式频繁转换的背后恰恰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选择怎样一种大学模式来整合西方学术文化的问题。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湖北教育》2014,(12):38-40
中国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成功地承担了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方面,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书院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祭祀制度和书院建筑等,也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特色.由此可见,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日渐丰盈之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无论是自身内在精神的造诣,还是生活日用品之设计与包装,繁处可见中国竹文化传统精神之再现。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竹文化传统与民俗崇拜;竹文化传统之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竹文化传统与君子品格之形成。梳理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探讨其价值与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教育是一个宏大而持续的重大社会历史工程。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一工程的实施有着深远影响。传统是一个以价值性传统、形式性传统和实质性传统共同构成的功能结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理性把握,是运用传统资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从结构视角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和清理:坚持全面性、系统性、辩证性理念,把握价值性传统的历史进程和当代意义;以实质性传统的揭示和传承为中心,强化对传统的发掘和研究;强化实质性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和践行中的利用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