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潘福练 《广西教育》2013,(37):73-73
中重度智障学生因大脑发育迟缓及心理障碍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言语障碍,如发音困难、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等。这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限制了他们人际间的沟通交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应遵循其认知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一、倾听训练。培养语言听辨能力学会倾听是语言训练的前提。听是说的基础,对于中重度智障学生,要训练他们专心致志地听,只有听清、听全、听准、听懂,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仿说。针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注意力涣散、识记时间短暂、注意范围狭窄的特点,在创设聆听环境时,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教育就是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孩子以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化教育模式给了智障儿童最宽松的交流环境,最真诚的交流对象。孩子们在这种纯生态的沟通氛围中了解自我,表达想法,释放最本真的情感,展示自身的个性.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提高着智障儿童的交往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特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交往”来重建教育课程。“交往”教育暗含了对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包容心态的倡导,以及对主体的弘扬和对个性的崇尚。沟通是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交往的重要目的之一。从智障学生的生活情境与人际关系着眼,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智障生人际沟通机制,拓展人际沟通渠道,优化智障学生的人际环境,是我们改革智障课程的目的之一。近来,我们在加强智障学生沟通教育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智障学生是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常人有异,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中有诸多不便,因此智障学生的礼仪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智障学生的特殊性、智障学生礼仪常规培养的必要性、智障学生礼仪常规培养的主要内容,以及智障学生礼仪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对该群体有所帮助,让他们在日常交往和沟通方面没有障碍。  相似文献   

5.
在特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交往”来重建教育课程。“交往”教育暗含了对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包容心态的倡导.以及对主体的弘扬和对个性的崇尚。沟通是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交往的重要目的之一。从智障学生的生活情境与人际关系着眼。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智障生人际沟通机制,拓展人际沟通渠道.优化智障学生的人际环境,是我们改革智障课程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的需要。"通过实践,感受到生活是智障学生自主识字的源头活水,是永远不竭的资源。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如下:课堂识字生活化;家庭识字生活化;社会识字生活化。为智障学生开展了多种识字途径,创设了良好的识字氛围,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识字能力,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智障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交往礼仪的培养,有助于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文章指出了智障人群交往礼仪的独特性,分析了培养智障人群交往礼仪的基本条件和内容,提出了智障人群交往礼仪训练指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引导式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智障幼儿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教师再创设学习环境,引导智障幼儿思考,通过操作学会运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导智障幼儿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培养智障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增强智障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有利于智障幼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知识相对较慢,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中学阶段,同伴交往渐渐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校教育引领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开设交往课程,传授交往基本礼仪和交往技能;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以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  相似文献   

12.
引导式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智障幼儿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教师再创设学习环境,引导智障幼儿思考,通过操作学会运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导智障幼儿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培养智障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增强智障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有利于智障幼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字本身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写汉字又是开发智能的良好途径。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写字可以训练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为智障学生今后完成较为复杂的技能打下基础。同时,学会写字又是智障学生与他人沟通交往、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技能。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智障生的写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沙延秋 《新疆教育》2012,(20):14-14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化场景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智障儿童往往社会性发展困难,而同伴交往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创设宽松、积极的交往环境,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鼓励他们大胆交往,形成亲社会行为、积极的交往态度,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迟滞,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学会基本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一、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对教材作出合理、适  相似文献   

17.
霍丽娟 《考试周刊》2012,(83):186-186
培智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所以,必须从生活适应课程入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从智障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是智障学生数学教学的新思路.主要方法: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欲望、挖掘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参与生活化实践,巩固数学知识、采用生活化评价,体验数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裴玉环 《教育》2014,(9):64-64
数学起源于生活,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计算,计算就可以放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来教学.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创设数学生活化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再次,把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计算的重要性;最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海辉 《新疆教育》2012,(12):124-124
智障学生最终的教育目的是让他们适应生活,小学阶段智障学生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适应生活的技巧。所以,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