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一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请一所著名重点中学安排了一堂物理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也显得很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训练也有针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专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  相似文献   

2.
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  相似文献   

4.
域外     
有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最高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在座听课的中国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30秒,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顿时,全场掌声雷动。轮到评课了,中方教育人员议论纷…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件事: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的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在座听课的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30秒钟,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读到了这样两则故事,慨叹之余,觉得耐人寻味。故事一: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下课前30秒,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读到了这样两则故事,慨叹之余,觉得耐人寻味。故事一: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下课前30秒,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8.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读到了这样两则故事,慨叹之余,觉得耐人寻味。故事一: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  相似文献   

11.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同志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时间长、课时安排充足,安排实习的时段合理,参与者包括实习生、大学指导教师、课程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成立的专门小组与指导教师等。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实践课程课时少、时间短,实践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等问题。积极借鉴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启示我国应该进一步增加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课时量,教育实践方式要多样化,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密切合作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国内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同志为他们安排了一所知名小学的课程。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师地位低,工资少,是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系统经常议论的话题,国家也已着手解决此问题。看了下面刊登的美国东北教育大学教授梅尔文·霍华特为中国读者写的《美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文,我们就会了解到教师的地位问题不仅中国有,其它国家也有。产生的原因也很复杂。这对我们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一问题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加州影子教师”项目,零距离体验了美国的教育。这次培训我被安排到两个不同的学校学习,分别是旧金山市天普学区的一所公立高中——TempleCityHighSchool(天普高中)和南巴沙迪那学区的一所公立高中——SouthPasadenaHighSchool(南巴沙迪那高中)。我在学习期间还走访了其他学校,听了很多课。这次走进美国,我从不同角度了解了美国的教育,感受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对美国高中数学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但从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天开始,我一直在思索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享受了教师节的快乐之后,感触就更加强烈。关于教育,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则报道“1979年6月,中国派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访问团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其中有这样的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其中有这样的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年,作为互访,美国派考察团来中国,考察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学校,回国后写了报告。其中有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当老师说“这堂课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刚好响起,掌声雷动,惟独5位美国客人没有表情。第二天接待者问及此事,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9.
周晶 《今日教育》2010,(3):52-53
一、日历教学活动在美国开展的情况 在美国幼儿园教育中,有一段集体教育时间被称为Calendar time,即教师利用日历向儿童传递有关时间的概念,如星期几、日期等。从美国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来看,日历教学活动在美国幼儿园中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20.
刘国华 《学子》2013,(1):46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听了一堂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所讲的重点突出,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也相当默契,学生的课堂作业和思考题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课后听课的所有教师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但美国一个教育专家在肯定中国的教师教学的同时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