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2.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无字>中仍然探讨了女性问题.她以女性的直觉表达对爱的理解和感受,对婚姻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无字>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历史的、文化的深入剖析.在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之后,张洁超越了对男女感情的表层描述,进一步对人性与人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尽管张洁本人并不承认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使她“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提起女作家张洁,广大读者并不陌生。近几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曾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人们可能有一种神秘之感吧。《青春》一九八○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题目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女作家张洁同志》,作者是孙五三。在这篇访问记里,作者介绍了张洁同志的生活、爱好、创作等情况。文章说:张洁“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高高的个儿,细细的身材,着一身半旧的蓝衣服。”“和陌生人谈话,常常会使她陷入窘境。”张洁是中国人民大学计  相似文献   

6.
尽管张洁本人不承认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之一,她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作家以急切而激愤的声音,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出呼喊。在她的小说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而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或是通过对男性的依附屈从而达到虚假自我的女性。这些形象都鲜明地体现了张洁要求人格独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9.
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自从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登场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许多优秀作品.她创作生命力旺盛,风格多变,几乎每部重要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广泛反响与争议.对张洁创作的研究几乎与其创作同步,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开创期”、90年代的“理论深化期”及21世纪以来的“总结回顾期”[1],这些研究大多是以报纸、期刊论文或是学位论文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林海音女士已辛勤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在大陆边沿的作家群落中,她德高望重,处于九鼎大吕之位,这是因为她无私无畏,勇于为世界不幸的妇女儿童献身,为台湾命运乖蹇的乡土作家献身,为提携文学的新生代献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同赖和先生一样,堪称为台湾现代文学的“奶母”。  相似文献   

11.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七月,张洁以其娴熟的文笔和清新的立意,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猝然轰动了文坛。紧接着张洁又陆续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她以细腻、深沉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人物心灵世界的一个侧面。 张洁不愧是很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在人物塑造上,她总是那么着力塑造那类真挚、善良、富有内在感情的人物,以致拦观其作品往往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动得潸然泪下。她笔下  相似文献   

13.
於梨华女士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始祖,她的早期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表达了许许多多海外飘泊学子的心声,主人公牟天磊更被认为是“无根的一代”的典型。近期於梨华又为我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多个作品,特别是《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血和泪的“士林百态图”。让我们再次目睹了这位文坛“常青树”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主要是以小说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张洁,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深湛的造诣。她的《拣麦穗》便是备受赞赏的佳作。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它时,张洁已人到中年。正象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佯,张洁常常怀着深深的情意回顾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除了《拣麦穗》外,还有《那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挖荠菜》等,都是这种追忆、检索的结晶。究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磕磕碰碰之后,在适应社会方面趋于“成熟”的同时,她不免也会感觉到某种失落、某种精神上的困惑。否则,她为什么要在  相似文献   

15.
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是张洁的早期婚恋小说,在小说中张洁探讨了爱、两性关系以及女性自身.本文通过对这几篇小说的梳理,认为张洁在探讨中虽然有愤懑,有悲哀,但她是执着于爱,肯定了爱,希望建立一种理想双性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与其把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短篇,1979)、《方舟》(中篇,1981)、《祖母绿》(中篇,1984),看作是对女人故事的叙述,对女人、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不如把它们当作张洁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事实上叙述者张洁与她的人物形象始终处在同一思索、探求和前进的层面。承接“五四”新文学史上丁玲们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张洁走向了女性精神建构层级。在张洁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智性思辨的自我定位、自我人格价值认定。与丁玲们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依赖外部社会环境重大变迁而多少有点类型化不同,在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就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身解放的自觉,从而,她仃1有强大的承担社会、命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我真不知道,妈妈,在她行将就木的这一天还会爱的那么沉重,像她自己所说,那是刻骨铭心的。我觉得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的爱过”。这是张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里的一段话。作为一个当代女作家,她的这篇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表现了艺术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