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2.
姚行地同志在今年第四期《图书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图书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根据汉·司马迁《史记》中‘老子者……居守藏室之史也,和唐·司马贞‘素隐’按‘守藏史周藏书室之史也’的说法把老子赠封为国家图书馆馆长是不合适的.”并以《周礼·天官》所载否认周设有“守藏室史”.  相似文献   

3.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4.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5.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盲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是老子及其《道德经》(也称《老子》)比较可靠的记载。由于“莫知其所终”,老子及其《道德经》便为后人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老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历来争论很大,有人说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留下的《道德经》阐述了他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与研究醉人的绿惊人的变一一王烈丁耀庭(1.3)《结婚现场会》的细节描写~·……苏顺刚(1 .4)《警察和赞美诗》的艺术特色“·…蒋兆祥(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二’二“·····……刘松梧(1.10)《听潮》教学两题·”······“·”·……傅德眠(1.11)举事征义借贺为戒·”····~··一钮伟国(1,13)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设计 ‘:..‘’“’”’二’二’二“·“·“··…”:.…李新梯(1.9) 《天山景物记》组织材料的特点…刘德辉(1.16)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非常热爱,并从中汲取了不少精神营养。曾有人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影响最深?”他答道:“孔子和孟子影响‘很大’,老子的影响‘巨大’。” 早在1877年,托尔斯泰就开始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后来,他又与别人一起根据德文版翻译了《道德经》,出版了自己选编的《中国贤人老子言论集》,并写了《论孝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作为前  相似文献   

8.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是韩非子专门对老子的哲学思想——“道”作解释的.扁鹊见蔡桓公是这部长篇哲学论著里的一个论据,旨意是阐明“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是一篇结构分明,文笔朴实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二、嫁娶的婚俗比较 中国传统的嫁娶礼仪一般要有六个程序,即所谓“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见《礼记·婚义》)。这种礼仪不仅是贵族男女嫁娶的繁复礼节,就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也不乏这套陋规习俗。这在《诗经·卫风·氓》里已见端倪,基本具备了。现阐述如下: “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男家要送雁作为见面礼,称为“纳采”。《氓》里女主人公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显然在《诗经》时代已有男家请人向女家提亲的习俗,否则会耽误婚期。方玉润说:“‘子无良媒’者,是其初亦未尝不欲守礼以待媒。乃情  相似文献   

10.
《南方都市报》2001年5月14日“体育新闻·专题”版有篇题为《当愤怒没有作用时》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第35分钟开赛以来一直疯狂地为国家队助威的球迷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郁闷,有人喊出了‘印尼队加油。’的‘反动’口号。中国队····上半场差强人意的表现让所有人愤怒。”很明显,这段话中错误地使用了“差强人意”一词。“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吴)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刘秀)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  相似文献   

11.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解说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副](362.2)说:“①次贰,位居第二。见副王‘副使’……⑦破开、剖分,《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礼·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按:这里把“副”字的本义放在第七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末遗民的诗文集中,“泽畔行吟”与“西台恸哭”是两个常用的历史掌故。“泽畔行吟”语出《史记·屈贾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衣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这一历史记载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6.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17.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8.
词语趣谈     
老子“老子”现在是指父亲。有些不讲“语言美”的小青年还喜欢常把它挂在嘴上,以为是个时髦的词。其实这个词的资格很老,《后汉书》里就出现了这个词。《三国志·甘宁传》记载:甘宁率百骑劫魏营以后去见孙权,“孙权喜曰:‘足以惊骇老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老子·道德经》的学习体会,探讨了《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的精华,并提出了对学习《老子·道德经》的现实意义的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