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军部,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企图速战速决征服中国,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敌后战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斗争,使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了中国大陆的天罗地网里,牵制并消灭了它的大量兵力,打乱了它侵略中国和亚洲的整个部署和计划。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仍不得不把陆军主力放在中国的战场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人民和日本共产党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在极其艰苦险恶  相似文献   

2.
台湾自古以来即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为了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了五十年。1945年9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台湾人民多少年来争取重回祖国怀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然而美帝国主义早就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在日本投降后,立即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发动内战,抢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1945年10月间美帝以大量的飞机、军舰载运蒋军接收台湾,他们接收台湾  相似文献   

3.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无数的灾难,尤其是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最深。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将东三省变为其殖民地: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从此大举侵华。自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一天起,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就奋起抵抗,给以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四十年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并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这场侵略战争,已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中国人民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二战结束,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台湾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要求回归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台湾人民的不懈追求。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大陆人民的支持,沉重打击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为全民族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报刊文章,可以发现当时中国舆论界对日本军阀政府与日本人民之关系的辨析,已由寄望于日本人民及在野党遏制军阀政府转向强调日本民众和军阀政府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报刊舆论对日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展现这一事件的诸多面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之一。纵观日本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史,其中主要是对华侵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 日本军国主义挟着它那残暴的嗜血本性以灭绝人寰的手段袭向勤劳而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相似文献   

8.
<正>5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的浴血奋斗,万千将士英勇抗敌捐躯沙场,数千万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赢得了日本投降的最后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华民族发扬了传统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精神,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抵御外敌的坚强”志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力量和创造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给后人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难,令人遗憾的是,战后曾多次发主日本政客公开发表言论否定侵略战争历史的事件.仅从1993年8月细川护熙内阁成立以来到95年8月份,短短的两年当中,日本三届政府中都有内阁大臣口出狂言,公然否定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罪行歌功颂德.1994年5月3日,羽田内阁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而是日本为求生存、解放殖民地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9.
《无题》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三十日写赠给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居格的。新居格来华访问,在上海拜会了鲁迅,鲁迅通过赠送这首诗,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当时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真实情况,传达了中国人民的声音。二十多年后的一九六一年十月七日,当着日本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又把此诗亲笔书赠给正在我国访问的日本朋友。这就见出这首诗的深刻的革命内容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部省审定历史教科书,篡改侵华历史,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篡改不了的。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对抗美、英,争夺殖民地和远东霸权,成为亚洲的“主人”,妄图一举占领中国并进而独占整个亚洲。为了提供战争所需的充足的物质储备,日本军部早就有“开发东北”,占领内蒙、华北,征服全中国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以后,大肆掠夺,到处烧杀,奸淫妇女。中国人民对日本法西斯的“三光”政策兽行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寇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充分暴露了他们的侵略本性。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有三、四十万人民惨遭日寇屠杀,尸体  相似文献   

11.
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是近百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武装侵略首次赢得胜利的民族自卫战.中国军民抗战的伟大胜利,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亚洲和远东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侵略,开辟了战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空前发展的历史时代.在我国抗日战场上,和中国人民并肩从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友人和战士,对于打败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国际友人除有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捷克、波  相似文献   

12.
抗联!抗联! 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大长民族志气的名称,这是一个让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的名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很快沦陷。从此,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了东北人民14年。  相似文献   

13.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起,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本世纪各国人民世界规模的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投入最早,时间最长,历尽曲折。早在德意法西斯入侵西班牙(1936),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1938)之前,在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东北的同时,中国人民在东方就举起了抗日的大旗,率先担当起人类反抗法西斯瘟疫的重任。反映在文学上,小说有肖军的《八月的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28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人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命名为“友友”和“洋洋”的一对朱,象征着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谊长存。江主席还向世界宣布:全世界共现有130多只朱,只有1只在日本,其余全部生活在中国。江主席赠给日本人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报刊文章,可以发现当时中国舆论界对日本军阀政府与日本人民之关系的辨析,已由寄望于日本人民及在野党遏制军阀政府转向强调日本民众和军阀政府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报刊舆论对日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展现这一事件的诸多面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17.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仅半年时间大半个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以救世主的身份堂而皇之地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掠夺中国资源,屠杀中国人民。以淮南煤矿为例,运用地方志史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淮南煤矿的掠夺性开采以及对矿工的非人性残暴行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已经打了两千年的交道,而且,在近代的100余年里,因为战争,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本文主要通辽日本国内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日本侵华后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文化统治两方面来阐述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说明战争的爆发完全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物。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旗帜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和日本人民的关系是深切的,他曾称日本为“我的第二故乡”,对日本人民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日本人民对郭老也非常爱戴。据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四日《朝日新闻》载:“在日本东京都三鹰市新川的亚非图书馆,设有中国室,建有沫若文库。其中搜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