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解说:炉火熊熊照耀天地,火星乱迸,紫烟缭绕。明月下,冶炼工人的红脸庞显得很有精神,他们的歌声震动寒夜山川。秋浦歌@李白!(唐)~~  相似文献   

2.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唐时此地产铜。  相似文献   

3.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5岁时跟随父亲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雄奇豪迈,感情炽烈,想象丰富,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4.
铜陵,这座安徽省美丽的城市,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的美誉名扬海内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诗仙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流传。秉承传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秋浦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如何教学生学好这首诗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4,(10):16-17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背过许多李白的诗,也都知道李白的《秋浦歌》,其中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秋浦歌》是写给秋浦河的。你知道李白有多宠爱这条河吗?从唐天宝八载到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到761年这13年间,李白曾5次到过秋浦河,泛舟河上,留下40多首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条河享受过诗仙李白这样的宠爱,这条河是李白留下诗歌最多的河,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  相似文献   

7.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四年先后多次到池州(当时的秋浦县),写下大量诗作,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文章通过对《秋浦歌》及李白池州系列诗作的解读,探讨李白在池州逗留时间之久的原因,以及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诗歌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8.
探访诗之河     
虽然我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却不清楚他竟写过十七首《秋浦歌》。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包括《秋浦歌十七首》在内的45首瑰丽的诗篇,故而后世把秋浦河誉作“诗之河”。  相似文献   

9.
铜官山印迹     
<正>“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所在的城市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作为重要古采冶地的铜官山,有着千年的骄傲与荣光,是这座城市的工业脊梁,更是无可取代的城市地标。从我家附近的笔架山西麓的广场登上山脊,再沿着东南边的小路缓缓而下,就会看见一片新颖别致的建筑群,这就是铜官山1978文创园。  相似文献   

10.
<正> 李白晚年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最辉煌时期。诗人晚年登上人生的峰巅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较过去深刻得多。李白经受沧桑之变,屡遭政治挫折、报国大志受到打击和罹难,倍尝国破家亡之苦。诗人晚年更加觉醒。不但对唐王朝统治者更加憎恶,而且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健康、明朗、充满真善美的劳动人民天地。《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受到劳动人民情操的熏陶和精神风貌的感染写成的。这一组诗写于李白再游秋浦(今贵池县)的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组富有民歌韵味的诗,不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心忡忡,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而且细致地描绘秋浦特有山川景物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景象。诗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象一组风俗画,  相似文献   

11.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12.
1、2、3……数字在数学的天地里无穷无尽,像神奇的魔术师,变化无穷。当它们被一些别具匠心的文学家、艺术家融入艺术天地时,更别有一番情趣。李白在形容庐山的瀑布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和“九”极言其高,通过数字的夸张,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奇观。他在《秋浦歌》中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个“三千”显然是夸张他怀才不遇的愁思。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巧用数词,映照中寄寓了对  相似文献   

13.
——浅谈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李白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作。虽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但寥寥二十个字,既没有自然景物的衬托,也没有行动细节的描写,仅只抓住游览秋浦时临流照影一瞬间的感受,运用平易通俗的语言,便把不可名状的忧愁悲愤的神情鲜明生动地突现在人们面前,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读者的心弦,充分显示出天才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4.
“对子”连线请分别找出这些“对子”的上联、下联A.人寿年丰家家乐F.储蓄恰似聚宝盆B.兢兢业业育桃李G.国泰民安处处春C.勤俭好比摇钱树H.红梅朵朵迎春开D.大江南北皆春色I.勤勤恳恳做园丁E.翠柏枝枝傲雪立J.长城内外尽朝晖诗句连线你能把这些诗句的上下句分别连起来吗?A.炉火照天地F.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B.但愿人长久G.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C.待到重阳日H.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D.谁言寸草心I.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E.田家少闲月J.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名山连线“五岳”分别是指哪五座山,它…  相似文献   

15.
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展示了李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天月夜思念爱人的民歌。诗中的女子一片痴情,她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情思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爱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类似这样写望月相思、见月怀人的作品不胜枚举,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著名的篇什。  相似文献   

17.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18.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腊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静夜思》学法指导设计汤建国万安县芙蓉小学一、教材分析《静夜思》这首五言绝句,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诗的前一句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所看到的景色;后一句写诗人由此而引起的思绪。全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课文右侧是一幅和诗的内容紧密配合的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