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乡村铁质     
刘向民 《教学随笔》2010,(7):15-15,37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相似文献   

2.
母爱     
我爱我的母亲。虽然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农民。但她善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学习。在我的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金佩庆 《生活教育》2011,(11):44-46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4.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5.
农民“大瞎生”主动离开土地,想要融人城市,但又不想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中立足,而只是以城市人自居混迹城市.所遭遇的是被拒城市身份,又被乡村抛弃的尴尬的无身份境遇.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绝望的处境,他只能选择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推进使城市与乡村近距离接触,因而乡村遭受了城市的强力侵袭:向往城市优越物质生活,是当下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进城的农民被城市生活改造,在接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同时,有些人迷失了方向。农民进城带来乡村的凋零:乡村的精神积淀逐渐离散,乡村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8.
悲哀的玩具     
依然不记得年龄,只知道是小时候罢了。 我不曾离开过我的乡村——除却到外祖家去——而对于自己的乡村又是这样的生疏,甚且有着几分恐怖。虽说只是一个村子吧,  相似文献   

9.
《年日如草》是刘玉栋对“乡村与都市对峙”主题的真正尝试,小说不满足于简单的城乡二元时立,在城市与乡村的背后,刘玉栋增加道德与金钱两个维度,从而建构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城乡世界。借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从而看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道德因素,进而阐明城市化不应只是高楼林立、农民进城、商业成熟,而应是文化道德观念的重建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而我们乡是我们县最穷的乡,因此可以说我们学校是一张有待描绘美好蓝图的白纸。长期以来,贫穷和闭塞成了我们这里的代名词。至于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貌不出众,语不惊人,衣不入时,但我却有着现代情怀。14年前,在摆脱了诸多诱惑之后,我从城市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乡村。学校的蓝图我无法描绘,但我可以描绘自己的蓝图,可以描绘学生的蓝图。我可以忍受贫穷,但不能容忍闭塞;我可以忍受我们这一代贫穷,但不能容忍再把贫穷留给下一代。我一直自费订阅报刊,收看《新闻联播》是我雷打不动的日程。我曾在学校自费…  相似文献   

12.
感受乡村     
马凯 《语文新圃》2008,(7):32-33
今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题为"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如果要我写的话,我一定会选后者.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的父母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落户城市后,我家一直和乡村有着一种割舍不开的情结,用一个文绉绉的词来形容,叫"乡恋".于是本可"触摸城市"的我便常去乡村体会那里特有的闲情异趣.……  相似文献   

13.
我是农民的儿子:古铜色的脸,健康的肤色;我的手,我的脚,在洋溢着乡村气息的田野,暖人的阳光中劳碌着。没有车流,没有拥挤,没有令人厌烦的嘈杂;风吹过,大自然的语言潇潇洒洒一如乡村少女。飘逸的长发,在空旷的天地之间,演奏一曲优美的乐章。我不怕别人看我的眼光隐含着无法理解的蔑视──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有乡村淳朴的特色。城里那郁闷的空气,我不要。鸟儿自有它飞翔的天空,即使是一个无比舒适的鸟笼,它也不会心动。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有平凡的骄傲。我是农民的儿子$广东省潮州市枫溪中学初三(2)班@郑浩  相似文献   

14.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  相似文献   

16.
乡村城市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教育广东省珠海市香州区成人学校宋佩英,姚日超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乡村城市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趋势,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生产和生活,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艳 《考试周刊》2014,(98):18-19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了更多就业机遇,减少了农村人口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它给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提升了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它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也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但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社会舆论的阵地,传达出城市知识群体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乡下人逛青岛》和《山雨》这两部现实小说表明:近代农民的进城之旅充满了无奈,其城市生活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一方面,进城农民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新环境与新事物的冲击,遭遇到城市人的身份歧视,从而在精神层面备受打击。不同阶层的农民在城市吸引力与乡村排斥力的作用下投入城市生活中,并呈现出身心双重弃乡村奔城市的态势,而城市文学表现来的对农民身份弱化的倾向性,折射出城市和城里人对乡村与乡下人的认知定式与心理疏高。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先进的城市,我国的乡村大大滞后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观念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循此思路,我国的乡村治理在路径选择上应将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村民自治作为其民主形式、充当政府和农民特别是农民和市场中介的农民协会作为其组织基础、具有全新现念的现代农民作为其主体条件、能将现代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的小城镇作为其区位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三年之后     
有人问我对四季度市场的看法,因为对方说只是为了了解投资人的看法,并非征求投资意见,我便不痛不痒的说了两句。完了,他给我做了一道题目: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性,十分整洁,喜欢做事有条不紊,井井有序,他最可能的职业是什么?A农民;B图书管理员;C医生;D律师。我说是医生。他说不对,答案是农民。解释道,中国有9亿农民,而其他职业不过几千万人,从概率来说,农民的可能性最大。结论便是:人要做出很理性的判断是很难的,都会被习惯性左右。大意是我对市场的看法也并非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