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华 《天津教育》2012,(11):50-51
校本教研伴随新课程实施而产生,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校新的教研文化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真的成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校本教研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需要兴趣、热情,更需要实践和执著的毅力。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实效。我对校本教研确实情有独钟,并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坚持校本教研,无疑是深化课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路线,真正引领教师把学校和课堂视为自己实践和研究的场所,使之做到“静”下心来读书,“动”起身来实践,“拿”起笔来写作,真正使校本教研工作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为向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帮助教师树立校本意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近几年来,我校校本教研坚持“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做中学,学中做,边实践,边反思”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了“教师学习——问题解决——实践运用——教师反思”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的三个“必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德 《湖南教育》2003,(21):26-2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困惑、新问题,实验教师急切盼望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即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同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引导广大教师形成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校本教研必须以校为本所谓校本教研,指的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多份国家层面的关于教育的文件明确了学校和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地位,强调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但在“双减”“双新”的教育教学新形势下,校本教研面临着组织功能弱化、教研形式单一、联动交流欠缺的问题。在教研实践过程中,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立足校本“思辨课堂”研究,逐渐摸索出“三型·三式·三元”教研模式,旨在解决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帮助教师建构思辨元认知,推动教师思辨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以任务型为导向的“分工式”传统教研形式过于单一、压抑教师教学积极性与自主性、弱化教师合作的问题,基于教师教研协作区的实践经历,探索教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模式及其保障机制。首先,依托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形成集体备课新流程;其次,借助“参与式集体教研”活动,形成区域内集体备课共同体。提供专业支持,培育共同体文化,完善考核制度,设计阶段评价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构建团队包容机制是完善和强化教师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浅谈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层次性和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但要使校本教研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职责和自觉行为,形成校本教研文化,使校本教研生命之树常青,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校本教研”的层次性和目标定位。依据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关于价值内化的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的理论,结合温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笔者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推进可以分为:“规范化——任务驱动;特色化——有效研究;常态化——融入工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讨论、自由交流和智慧碰撞,就没有相互沟通、理解、启迪和完善,校本教研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而“集体对话”的校本教研形式,则能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促成教师在积极互动中自主建构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学智慧,从而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此,校本教研必须从“骨干霸权”走向“集体对话”。  相似文献   

9.
于丽华 《甘肃教育》2023,(12):34-37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教研模式,“网格化”校本教研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文章以甘肃省酒泉市的学校为研究样本,梳理酒泉市学校校本教研现状,深入理解网格化校本教研的内涵要义,提出创建“网格”教研共同体,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有效举措。学校要构建网格化校本教研研修机制,形成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的教研体系,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状态,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的效果。我们通过“教师论坛”、“主题教研”、“网上教研”等形式,实行校本教研的全方位管理革新,坚持走“研训一体”之路,扎扎实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校本教研悄然融入了教师的生活、走进了教师的心田。从而,有效地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促进了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中问题的解决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但还是存在着“双不满意”的现象。活动参与者感到:重形式、轻实效,收获少、负担重。活动组织者感到: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吃力不讨好,实效性差,工作效能低,解决不了真问题!显然,这偏离了教研活动的核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幸福感。有效的校本教研应该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校本教研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2.
囿于有限的条件,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往往面临更多的困惑和困难。本文以一所整合中的农村中学为参照,抓住校本教研的“人本性”特点,分别聚焦教师、课堂和课题,探索了“学习型教研”“教学型教研”和“研究型教研”三种教研模式,试图回归校本教研“以人为本”、解决现实问题的本真面貌,为农村学校立足实际、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研机制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重新对现行教研机制进行创新,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切实帮助教师不断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期“课改在线”我们将就校本教研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随着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施,校本教研也正在兴起,我区也有幸成了“全国校本教研实验区”。但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和教研人员都产生过一些模糊认识,影响校本教研的进程。笔认为,为了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教师获得发展,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对下列几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对校本教研形成清醒的认识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保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已滞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让教师产生了“教研倦怠症”,教师的“教研倦怠感”让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反思、改进”是温州市校本教研推进历程的真实写照。和其他学科一样,校本教研也要有适合教师研究的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测结果——总结经验,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的行动研究方法.同样适合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扫描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从校本教研的组织架构——“五层观照”和教研形式的探索——“八面聚焦”两个层面,提供相关策略,以典型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伴随新课程实施而产生,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巾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校新的教研文化的形成。但反观各地、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却似乎进入了“高原期”,一些学校和教师缺乏向纵深推进的动力。究其原冈,有研究内容泛而空、具体实施无特色、成果要求多而大、主体参与意识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要从校本教研的特点和实施的基本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9.
廖燕  李青  袁彬 《教师》2023,(10):108-110
“参与式”的校本教研模式,以实现“课堂提质”为核心,以推动“教师成长”为目的,以“组建团队,同课续构,主题探究”为基本模式,形成了“真教”“真研”“真合作”的教研氛围,旨在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文章在分析“参与式”校本教研模式实施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其内涵,提出在开展“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聚焦教学问题,营造“参与”氛围;做好任务驱动,提供“参与”机会;开展同课续构,优化“参与”过程;展示研究成果,提升“参与”深度;实施捆绑评价,强化“参与”效果五点,从而实现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引领区域教研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中,许多农村学校也纷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教研工作与教师日常教学矛盾突出,很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支持系统,致使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研究意识不强,教育研究方法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发现并解决“真问题”的教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