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2.
<正>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多种属性、多种功能,应当满足广大受众的多种需求。但也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从意识形态层面的"喉舌"属性还是从社会公共信息平台角色定位,广播电视媒体的根本职责和首要功能,都是传播新闻资讯,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新时期如何把握好宣传导向,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优势,注重新闻宣传报道实效,积极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精神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我们完成广播电视媒体责任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不二话题。  相似文献   

3.
主题短视频新闻是传统主流媒体适应传播新形势,发挥主流媒体传统优势,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求,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报道效果更加生动,已成为当下及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以获奖视频作品《一卷知合肥》为例,试探讨主题短视频新闻策划与制作的创新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任昱玮 《新闻窗》2014,(5):44-4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不仅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还需要满足受众的心理。因此,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就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一、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不仅要及时、准确的传递社会信息,还要得到受众的支持与认可,从而提高收视率,增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满足受众的需求,是社会新闻传播的最终归宿。受众的需求,除了信息需求、知识需求、服务需求外还有审美需求。随着受众素质的日益提高,特别是文化修养的提高,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所知,而是在有所知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美的享受。真正受受众欢迎的社会新闻作品,应该文质并茂,“色、香、味”俱佳。  相似文献   

6.
受众心理:社会新闻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播电台播出的大量新闻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有力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耳朵”,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的一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文军 《新闻传播》2002,(10):12-14
进入新世纪,新闻传播改革紧锣密鼓,笔者认为,由传者本位回归受众本位,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应当围绕这一重点考虑相关改革,这是新闻传播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社会新闻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宫正 《记者摇篮》2005,(10):59-6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电视新闻的收视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纯教化功能的新闻节目已难以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也让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受众、吸引受众,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而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因为其定位,具备更强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0.
陶伟峰 《新闻传播》2013,(12):25-26
受众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采写新闻报道,进行新闻创新,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新闻作品,让电视新闻与受众全方位对接,切实担负起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社会新闻,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耳朵”,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的一定的心理需求。我认为,在目前大量的新闻节目类型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有力武器,但是即便是反映百姓身边事的社会新闻,有时候也不是总让人觉得那么贴心,甚至有些新闻因为报道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受众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受众的逆反心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理解受众心理,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播力是检验媒体融合改革效果的一把尺子,实现融合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新闻产品是媒体核心业务,是媒体融合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提升传播力需要从满足受众新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出发,全面提升新闻产品的高度、锐度和力度,千方百计突破新闻产品的生动表达。  相似文献   

13.
赖特的"四功能说"指出了大众传播提供娱乐的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娱乐这一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娱乐这一功能过于放大、凸显,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网络传播的新闻价值标准与传统新闻传播有很大不同,它不仅形成自身的新闻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强调新奇、娱乐性。于受众来说,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满足了放松压力,逃离现实压力的需求;于媒体来说,碎片化娱乐化内容带来了商业利益,争取到了稀缺的注意力。因此,泛娱乐化的内容大行其道,对新闻价值要素的选择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8-139
自社交媒体平台在国外诞生以来,就迅速蔓延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使用社交媒体和微博已经成为几乎大部分网民的习惯,新浪微博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新媒体诞生对受众的心理带来的变化和对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新变化,对名人微博的评论及关注并不能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沟通互动,却也满足了受众的沟通需要,那么,微博是如何与受众进行互动,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的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新闻传播的效果。我们认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即通过新闻传播这种文化现象,以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手段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新闻传播只有贴近大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思想,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文 《新闻界》2006,(5):78-79
一、军事新闻传播以及选择该研究对象的目的军事新闻传播就是将事件(军事新闻)经媒体传播给受众的过程,传播过程的起点是满足受众的需要,终点是军事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军事新闻传播价值观的中心是受众,其传播的全过程都是把着眼于受众这一客体当作挖掘军事新闻价值、实现军事  相似文献   

17.
魏颖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36-137
微博的到来,也预示着新闻传播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微博出现以来,微博成了突发新闻的播报源,尤其是在国内它发布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从而促使政府及其他组织在管理方面得微博的到来,也预示着新闻传播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人们在发新闻者与读新闻者的双重角色互相演变,新闻发出其应有的新闻能量让人感到微博正能量的威力。探讨微博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创新功能,分清新闻影响来源力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息性与化性的统一。新闻媒体首先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载体,它的主要功能自然也首先是传递信息,以此实现社会人际的沟通。所以开阔信息视野,加大信息含量,向广大受众传递高质量的信息,是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我们在注意新闻传媒的信息性特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化性特征。新闻传媒既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一种化载体,它具有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等从社会老成员传给新来,使社会的化传统永远延续的功能,亦即传递化的功能。所以,人们把新闻媒介称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传播力,是指媒体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启迪其理念,促使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使媒体的传播力产生独特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播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日益加大的信息量的需求,受众渴望出现新的播报模式,"说新闻"以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温和幽默的语言被广大受众接受和喜爱。作为"说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主持人是联系媒体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因而这种特殊性就要求主持人应当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主持人良好的新闻素养、政治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说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富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这样才能适应"说新闻"节目迅速快捷、内容丰富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